在零食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三只松鼠,这个曾经被誉为“国民零食第一股”的品牌,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其正积极筹备港股IPO,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深入分析其财务状况、市场表现及战略布局,不难发现,这一举动或许只是其掩盖颓势、寻求短期资金支持的无奈之举。
2024年,三只松鼠虽然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但这一成绩并未能持续到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2.65%,扣非净利润更是骤降38.31%,呈现出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激增,尤其是销售费用高达6.95亿元,同比增长17.24%,进一步侵蚀了公司的利润空间。经营现金流的锐减更是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链紧张的担忧。
更令人忧虑的是,三只松鼠近三年来第二季度净利润持续为负,2022年第二季度、2023年第二季度、2024年第二季度,三只松鼠的净利润分别为-7933.14万元、-3808.48万元、-1858.34万元,这反映出公司业务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且淡季表现尤为疲软。尽管公司试图通过优化品类结构和加强日销渠道建设来缓解这一问题,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一努力尚未能转化为实质性的业绩改善。
三只松鼠自2018年起便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然而时至今日,其海外营收仍然微不足道。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国外市场营收仅为69.68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0.01%。这一数据不仅暴露了三只松鼠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力感,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全球化战略真实性的质疑。在港股IPO的关键时刻,如此惨淡的海外营收数据无疑会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增长潜力产生严重怀疑。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三只松鼠近年来推出了多个细分领域品牌,如“小鹿蓝蓝”、“养了个毛孩”、“铁功基”等。然而,这些新品牌的市场表现却普遍不佳。以“小鹿蓝蓝”为例,尽管在2024年实现了7.94亿元的营收,但其占总营收的比重却有所下降,反映出该品牌在集团业务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而其他新品牌更是几乎在财报中“隐形”,市场表现近乎为零。
更令人担忧的是,三只松鼠在2025年还加速了跨界布局,进军饮料和白酒市场。然而,这些新业务领域竞争激烈,三只松鼠作为后来者,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难度极大。一旦这些新业务无法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可能成为公司的负担,进一步拖累其整体业绩。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提出的“2026年实现200亿元营收”的战略目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遥远。尽管公司正在发力线下渠道,但线下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尤其是与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等品牌的合并后的集团相比,三只松鼠的线下拓展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同时,价格战也是三只松鼠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在零食行业,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三只松鼠若想在这场价格战中保持竞争力,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这将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综上所述,三只松鼠虽然正积极筹备港股IPO,但其面临的业绩下滑、海外布局受阻、新品牌增长乏力以及渠道变革与价格战等多重挑战却不容忽视。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港股IPO之路恐怕难以一帆风顺,而所谓的“200亿元营收”目标也恐将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