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现金流紧绷、应收账款激增392%的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菲科技),正试图借港交所18C章程闯出一条上市之路。
近日,翼菲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18C特专科技公司机制在主板上市。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将成为“港交所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
而就在递交招股书前夕,这家成立13年的机器人企业完成了从山东济南到浙江台州的总部迁移。此时,翼菲科技手握超4亿元订单,却也顶着三年累计2.38亿元的净亏损,以及仅剩2290万元的现金储备。对此,记者联系翼菲科技采访,截至记者发稿,翼菲科技尚未回复。
财务隐忧:现金告急与应收账款激增
2022至2024年,翼菲科技的营收呈现稳健增长曲线,分别为1.62亿元、2.01亿元和2.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5%,这一增速跑赢中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14.2%的行业平均增速。然而,亮眼增长背后是持续的亏损困境。同期,翼菲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5755.3万元、1.11亿元和7149.5万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38亿元。
真正敲响警钟的是翼菲科技严峻的现金流状况。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剩2290万元。翼菲科技在过去三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420万元、3310万元及3870万元,分别占营收的21.1%、16.5%及14.4%。除了研发投入外,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人民币4415.3万元、8674.9万元及6958.2万元,公司现金持续消耗。这意味着翼菲科技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与此同时,应收账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46天延长至120天,回款效率大幅下滑。这直接导致应收账款的暴增,2022年末至2024年末,翼菲科技应收账款及票据从2810万元暴涨至1.38亿元,增幅高达392%,远超同期营收增速。大量的资金被客户占用,公司资金回笼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除了现金流和应收账款问题,存货问题同样突出。翼菲科技过去三年存货规模保持在1.2亿元以上高位,2024年存货达1.40亿元。虽然周转天数从390天降至241天,但仍远高于健康水平。高企的存货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还面临着存货跌价的风险,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了不利影响。
上市闯关:36亿估值下的生存博弈
在资金压力之下,翼菲科技冲刺港股,第18C章成为其重要的上市途径。第18C章针对特专科技公司,放宽了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要求。这对于尚未实现盈利,但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翼菲科技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上市机会。
根据公司官网,翼菲科技已建立整合“脑”(智能决策)、“眼”(环境感知)、“手”(精确操控)、“足”(自主移动)的核心技术系统,能够实现毫秒级感知、执行协同。这种全栈式的技术布局,使翼菲科技在机器人领域具备了较强技术优势。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翼菲科技在中国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中,位列国内企业第五。截至2025年6月,翼菲科技在手订单超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翼菲科技在递交港交所IPO申请前已完成超10轮融资,吸引了包括宽带资本、清控银杏、常春藤资本、春华资本、佳士科技等知名机构参与。最后一轮融资后,翼菲科技估值锁定为36.04亿元,成为此次IPO的定价基准。而创始人张赛通过多层持股结构控制25.07%表决权。
从翼菲科技战略布局来看,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规划。2025年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并在浙江绍兴建设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切入前沿技术赛道;在全球化拓展方面,业务覆盖全球20余国,2024年海外收入2550万元(占比9.5%),未来计划通过IPO资金进一步扩大海外网络。
根据招股书,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线扩建与产能提升、海外业务网络拓展、供应链上下游投资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然而,翼菲科技绕不开上市过程中的三重挑战。首先是持续亏损下的现金流紧张问题,公司目前现金储备有限,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持续扩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将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其次是港股18C通道的激烈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特专科技公司选择通过18C章上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翼菲科技需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才能成功上市并获得市场的认可;最后是国际巨头价格挤压的竞争,如发那科、ABB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在技术、品牌和市场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它们可能会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来挤压翼菲科技的市场份额。
翼菲科技依托其技术壁垒卡位轻工业机器人赛道,若成功登陆港股,翼菲科技或将成为“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进一步打开融资与技术升级空间。但账面现金仅剩的2290万元,正在时时提醒翼菲科技,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王贝贝)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