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海狮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咨询软件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内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如何运用新技术克服建设体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组织复杂等难点堵点?记者近日实地探访。
“钢筋云工厂”:全国水利行业“仅此一家”
一条条钢筋被拉直、压弯、塑形后组成半成品,作为水工建筑物的“筋骨”,随后打上二维码被分送到施工现场不同部位……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淮安枢纽的“钢筋智慧云工厂”。这座工厂占地4080平方米,拥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现代物流配送等先进技术,实现从原料入场、图纸智能翻样、平台分配设备自动化加工、制成品信息化配送等全过程数字化建设,在目前的全国水利行业“仅此一家”。
“和传统加工厂相比,我们的‘数字云工厂’加工效率提升30%,损耗率降低1.5个百分点,钢筋每吨加工综合成本降低30%,月最高产能达6000吨,不仅满足淮安枢纽自身需求,也可对外服务。”淮安枢纽项目经理蒋一波说。
在滨海枢纽混凝土智慧生产中心,工作人员收到指令后,仅在操作系统上轻点鼠标,自动化施工设备与机器人就开始工作。施工设备将来自洞庭湖的黄沙、鄱阳湖的石子、盐城的水泥等原料进行“调和”,从C30到C45强度不等的混凝土就被有序生产出来。投用至今,这里已生产3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占滨海枢纽用量的40%。
“其实,从外部采购混凝土要比自己生产更便宜。”滨海枢纽项目经理肖强向记者透露,每一个工地的建设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常规混凝土很可能不适用。“我们的智慧生产中心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生产出完全适配的混凝土,强度更有保证且实现24小时运行,生产高峰期每天生产四五千立方米,效率更有保障。”肖强说。
“智慧大脑”:让工程建设不再完全靠经验
5月中旬,淮安枢纽“大围封截渗墙”竣工。此次完工的截渗墙成槽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最深槽段59米,相当于20层楼高,可有效阻隔地下水渗透,被称为淮安枢纽段的“水下生命线”。
“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控制。”淮安枢纽工程项目副总工丁竹青告诉记者,在截渗墙施工中,“智慧大脑”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立体呈现、旋转剖析,让施工人员直观、清晰地理解设计意图,真正做到“看得清、做得准”。
在“智慧大脑”指挥下,淮安枢纽这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攻克一个个水利建设难题——关键结构BIM制作、可视化交付;引进整平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运动及高精度施工;借助挖掘机引导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导机手作业,防止工作区域内欠挖或超挖;项目施工期间,通过无人机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跟踪观测……
在滨海枢纽工程智慧指挥中心,项目部BIM中心主任徐永胜对北船闸土建部分进行“推演”。只见他在电脑上构建了一处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立体模型图,钢管用量、混凝土用量等各种关键参数准确地呈现出来;随后,他“登上”虚拟脚手架仔细探查每一处细节,在排除隐患并确认和原图纸完全匹配后,工作才算完成。
徐永胜介绍,正式施工前,把现场施工模型包括环境模型、设计模型、临时设施模型及各种族库建立好以后,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过程进行一比一的模拟预演,可以让技术人员提前预判各种问题、找出仅凭经验难以发现的隐患,从而极大地减少重复劳动,保障施工安全和效率,降本增效。
“仅滨海枢纽北船闸的设计图纸就需要卡车运送,而且建成以后,施工的各项指标必须与原图纸一一对应,如果有误差,必须重新施工。”徐永胜告诉记者,“智慧大脑”基于三维倾斜摄影、BIM技术等多种软件高效创建立体模型,通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精准预测和预演,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环环相扣,为工程建设方案比选、风险预判和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智能工地”:从被动监控到主动预警
在低温环境中或温度骤降时浇筑混凝土,很可能会发生开裂,不仅增加了成本,更危害工程安全。滨海枢纽工程研发出混凝土专用“空调”——大体积砼温度智能调控机,成功解决这一难题,并在全省水利行业首次使用。
“我们只需要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参数输入‘空调’,就可对冷却循环水的温度、流速及流向进行全自动智能控制,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最大限度防止混凝土开裂。”肖强介绍,滨海枢纽9台套“空调”马力全开,不仅基本杜绝了浇筑开裂情况,还缩短一个月工期,实现质效双增。
在这里,施工工地布满智能设备,各种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监控设备时刻感知着工地的每一丝变化。在北船闸一处施工现场,立着一个“蘑菇”般的传感器,它集成了应变计、钢筋计、裂缝计、土压力计、水位计、渗压计、位移计等不同功能传感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滨海枢纽安全监测项目负责人方绪顺介绍,这些传感器如同人的“耳”“目”,可以实时精准感知枢纽建筑物的应力、变形、渗流等性态,反馈工程建设质量,优化施工工艺和进度安排,保障施工安全。
“这些施工期埋设的传感器与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视频监控等高新监测技术手段协同构建枢纽工程的智慧感知体系,为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与数字孪生工程、现代化运管矩阵等建设提供数据底板,实现从被动监控到主动预测预警的跨越,推动工程建设与管理迈向智能化、智慧化。”方绪顺说。(姚政宇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