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公众同情心的摆拍、以“科学解读”之名散播谣言、打造低俗人设……作为当下热门的传播形式之一,短视频激活了一池春水,为众多主播带来了可观收益,也引得不少人因利相争,为追逐流量不择手段。近日,北京等地通报了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的成果,有力净化了网络空间,对短视频恶意营销乱象起到了有效震慑。
短视频恶意营销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令人防不胜防,危害不容小觑。不论是“编故事”还是打“擦边球”,都在冲击着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短视频中的虚假信息,可能误导公众,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恐慌不安。当虚假、低俗内容充斥网络,不仅对广大网民的信息甄别能力是一种考验,更对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提出了挑战。
面对短视频恶意营销,必须坚持“露头就打”,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形成高压态势。还要不断健全完善内容筛选机制,丰富审核管理技术手段,用更多“预防针”减轻整治打击的压力。短视频平台应更多承担起主体责任,明确审核和处置标准,强化重点环节内容管理,完善标签标注功能,健全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规则,遏制违法违规内容的传播。同时,应加强对创作者的引导,避免流量成为唯一导向,提高创作者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发布会
金融消费“315”曝光台
了不起的你:做一个播撒希望的人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之道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聚焦商业银行2024半年报
金融业持续提升支付便利性
银行业分支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巡礼
银行业助力新市民美好生活
银行业助力扩大内需
银行业“碳”路绿色金融
走进银行理财子公司
银行业谱写2024年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年服贸会金融业专题报道
金融业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