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大连,海风裹挟着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不久前,当第34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大连时装周以及“大连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3项活动同期绽放,一场覆盖5000平方米专业展会、44场时尚发布、十余场论坛赛事的时尚盛宴,通过“展—秀—赛”的生态闭环,揭示出一个传统产业如何用科技和文化涅槃重生的密码。
展:科技助力,产业大变身
走进服博会现场,科技感扑面而来,智能元素随处可见。在中国联通展台,“AI量体智能试衣间”周围聚满了人,体验者只需转身10秒钟,360度旋转的试衣镜便用AI视觉与三维建模技术,将人像精确“复刻”成毫米级3D模型,连头前引、圆肩这类体态特征都会被精准捕捉。
“过去量体裁衣得靠老师傅‘摸骨’,现在AI秒变‘人体扫描仪’,西装、旗袍的定制再也不用为尺寸难心了。”中国联通(大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服装行业总监孙长昱说。一旁沙盘上的“5G+AI未来工厂”直观地呈现出科技魔力:从原料智能入库到机器人柔性生产,每一道工序都被5G网络串联,小批量订单也能实现快速交付。
服装行业大模型“衣瞳”是该展台的另一款明星展品。它打造的“5G+AI面料质检系统”,是服装品质的“智能守护者”。它能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高速扫描面料,精准识别破洞等瑕疵,识别准确率超过90%,效率远超人工。“有了这款大模型,以后购买到瑕疵产品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参观者刘曼青兴奋地说。
展会不仅是静态展示,更是思想汇聚的殿堂。这期间举办的省纺织行业产学研对接暨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上,服装产业相关专家学者与企业负责人聚焦“产学研协同”与“科技创新”两大主线,围绕“数智化转型”“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国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绘制新路径。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挑战和机遇。他表示,产品研发要加大智能化转型力度。“当前,智能服装服饰正在由戴向穿发展,企业要顺应数字经济浪潮,不断引领新消费。”伏广伟认为,企业要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秀:文化交融,街头变秀场
T台秀是大连时尚盛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场场时装大秀轮番上演:俄罗斯国宝级设计师塔蒂亚娜·斯米尔诺瓦在《RU/SHOW》中,将东欧刺绣工艺首次带至中国T台;金顶奖得主陈宇压轴演绎的主题大秀,以智能温控面料模拟浪涌形态,科技与艺术交融引发业界震动。值得一提的是,44场大秀中,超过60%的场次由本土品牌主导,“大连设计”展示出原创的独特魅力。
大连时装周的7天,不仅在T台上演灯光秀,更成为市民与时尚深度互动的“生活剧场”。从百年老街的露天秀场,到商场里的“即秀即买”折扣区,观众的笑声、惊叹声和快门声交织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时尚交响曲。
“以前觉得时装周离我们很远,现在近距离就能看到精彩的走秀!”家住东关街附近的市民李华感慨道。她特意穿上了女儿送的汉服改良款连衣裙,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
杉杉奥特莱斯的“即秀即卖”模式也让普通消费者惊喜不已。刚买下波司登“时光之羽”羽绒服的市民刘贺说:“看时装秀时就喜欢上了,扫码下单后还能享受专属折扣,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太棒了!”
来自武汉的游客王小青在东关街“我的生活秀场”打卡点拍照时兴奋地说:“百年建筑配上霓虹灯光,再穿上租来的旗袍,感觉自己成了电影里的女主角!”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杜岩冰这样评价:“大连时装周的成功,不仅在于秀场数量,更在于它让市民、游客和行业人士都成为时尚的参与者。这种‘全民共创’的模式,正是城市时尚基因觉醒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