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布鲁盖尔研究所发布报告"A smart European strategy for electric vehicle investment from China"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投资有助于欧盟脱碳,但也带来了风险,需要一个统一的欧盟战略来使其与气候、工业和安全目标保持一致。
关于欧盟电车战略的最新报告揭示出中国电动汽车投资正面临"气候贡献"与"安全风险"的双重标签博弈。走出去智库(CGGT)战略研究部监测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出口同比激增75.2%,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在欧布局超百亿欧元产能,但反补贴调查与数据安全争议使每笔投资都成为战略博弈。
作为长期服务中企全球化的战略智库,CGGT独创"双轨洞察"服务体系:
·合规战略洞察:实时追踪欧盟《外国补贴条例》等监管工具演化,预警投资审查红线
·公关战略洞察:构建"技术贡献-就业创造-气候承诺"三位一体传播框架,化解政治风险
本文深度解码欧盟最新政策工具箱,为中企提供破局欧洲市场的战略路线图。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编译布鲁盖尔研究所文章的主要内容,供关注欧洲电车市场的读者参阅。
1、战略窗口期:欧盟电池产能缺口巨大,中国投资可快速填补,但需绑定技术转移与本地研发承诺。
2、监管杠杆解析:欧盟正将《外国补贴条例》转化为事实投资审查工具,中企需提前规划"合规缓冲方案"。
3、破局关键点:通过合资研发中心+本地供应链绑定,将市场准入压力转化为技术合作筹码。
4、数据战应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与《关于在欧盟实现高度统一网络安全措施的指令》(NIS2指令)构成新型贸易壁垒,需建立"欧盟数据本地化"防火墙。
一、欧洲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窗口
道路运输脱碳是欧盟气候战略的主要支柱之一。乘用车产生的排放量占欧盟运输部门的一半以上,该部门总体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29%。与发电或重工业不同,道路运输的排放一直难以下降。因此,有必要迅速转向低排放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EV)。
然而,事实证明,通往大众市场电动汽车车队的途径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欧洲制造商继续在成本竞争力方面苦苦挣扎,很少有欧洲电动汽车车型的售价低于 30,000 欧元,平均价格保持在 50,000 欧元以上。高昂的前期成本、不足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欧盟国家之间的不均衡推广阻碍了采用电动汽车,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
这一差距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机会。受益于多年的国家驱动产业政策和紧密整合的供应链,比亚迪、吉利、零跑等品牌将低成本车型带到了欧洲市场。到 2024 年,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四分之一是中国制造的——从 2019 年的几乎为零大幅上升。这些车辆的平均零售价为 32,000 欧元,这对注重成本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对国内生产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竞争压力与紧张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贸易日益分散相吻合。随着中国本土生产越来越多地替代进口,欧洲制造商面临着国内市场份额的侵蚀,对中国(曾经是主要利润中心)的出口也在减少。与此同时,特朗普总统的关税和监管壁垒正在扰乱既定的贸易模式,包括欧盟对美国的汽车出口。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欧洲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正在加速。资本的涌入带来了明显的好处:它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区域就业机会,并支持实现气候目标。但它也引发了战略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补贴竞争导致的市场扭曲、潜在的公共安全漏洞(包括数据和关键基础设施风险)以及长期经济依赖,欧洲可能被锁定在电动汽车价值链的低价值部分。
欧盟认识到这些对欧洲气候目标及其工业基础的相互交织的威胁,已开始做出回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并在《清洁工业协议》的背景下通过“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这是欧盟委员会于 2025 年 2 月发布的一项广泛、不具约束力的战略,旨在推动欧洲工业脱碳,同时提高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