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交所向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英生物”)下发IPO审核问询函,就股权激励、核心技术与市场地位、业绩增长持续性、募投项目必要性等九大核心问题展开“刨根问底”式追问。
问询函首先聚焦百英生物的股权激励合理性。招股书显示,公司实控人查长春于2020年4月向董事、总经理程千文无偿转让9%股权,且分两次完成工商变更。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 程千文入职仅5个月即获大额股权的商业逻辑,其兼任10家企业高管是否影响履职;员工持股平台中部分合伙人借款出资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股权代持或利益输送;无偿赠与股权是否附加服务期、业绩承诺等约束条款,是否存在变相利益安排。
作为抗体CRO赛道选手,百英生物宣称拥有“高通量、高表达”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及75项专利。但北交所要求其进一步披露:“高通量”是否依赖人力密集投入而非技术突破,是否存在被同业快速复制的风险;外协工序占比过高(如引物合成、基因测序)是否削弱核心竞争力;15项未申请专利的非专利技术如何防范泄露,是否符合行业惯例。
财务数据显示,百英生物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6亿元、3.38亿元、4.02亿元,净利润从5451万元跃升至1.16亿元,但境外收入占比从25.71%飙升至55.23%。监管层追问:净利润增速(62.65%)远超收入增速(18.91%)的合理性;境外客户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的合规性;各业务毛利率差异显著(部分订单毛利率为负),是否存在低价冲量情形。
尽管现有产能利用率未饱和(2024年仅78.95%),且抗体发现与优化及稳定细胞株开发业务由于其定制化特征,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产能概念。百英生物仍拟募资4.91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升级及江苏生产基地建设。北交所要求说明结合在手订单及客户开拓情况,量化说明新增产能消化风险;江苏项目已投建2年却仅完成12%预算,继续募资的合理性; 研发中心“配套设施建设”是否变相投向房地产。
针对稳定细胞株开发业务,北交所关注到:核心细胞株CHOK1BN依赖英国ECACC授权,授权方与合同签署方(Public Health England)不一致的合规风险;若授权协议2040年到期后无法续约,是否导致核心资产“断供”;FDA的DMF认证2025年5月到期,续期是否存在障碍。
来源:读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