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提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官方政策已经经历了数次迭代。
2020年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近日,官方终于宣布,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政策,标志着中国最大自贸港全面形成。
受此影响,7月24日,中国中免直接涨停,免税店板块大涨,带动大消费反弹,旅游酒店、影视院线、零售等板块上涨。
然而今日,中国中免等股价又迅速开始回落。
这样跌宕的走势,正如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这7年间,中国中免连同整个消费行业的遭遇。
2018年年初开始算起,中国中免股价一度暴涨十几倍,达到397元/股的高峰,市值一度超过8000亿元。但在此之后,中国中免股价急剧暴跌,至今已跌去80%。
这一次,随着海南的真正封关,中国中免也似乎终于迎来一丝反转的机会。
只是能否真正反转,或还需要多一点时间观察。
海南封关,对于手握中免、日上、海免三个免税牌照、在海南离岛免税市场占据85%市场份额的中国中免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因为海南省封关后,将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关税减免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从21%提升至74%,免税商品种类也将由1900种大幅增加至6600种。
这样一来,封关使得免税商品价格更低,无疑会大幅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并拉动海南旅客的消费意愿。
封关之后,海南也将和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联通,目前海南已经实现85国人员免签入境,日后势必也会建立起更加灵活的签证、通关与数据服务机制。
随着国际航线大幅拓展,更多海外游客、投资者或将因此能够更为便利地进入海南,拓展海外客流,这推动海南省内旅游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而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各产业体系逐渐发展柄建设完善之后,海南自贸港的吸引力又会进一步上升,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流。
以至于不少人已经开始展望,海南有望成为继香港之后的又一全球购物与服务中心。
然而,封关给中国中免带来的影响实则是一把双刃剑。
尽管在成本和人流量上,封关或许会带来一定优势,但与此同时,封关也会使得其他持有免税牌照的企业进入海南免税市场的门槛大幅降低,品牌方均可以自行开设免进口关税的直营店。
这样一样,原本持有牌照却难以拓展生意的竞争对手反而能够弯道超车,掠夺一部分市场,对中国中免在海南的市场份额产生冲击。
不仅如此,由于“零关税”商品覆盖范围大幅提高,海南进口商品价格将整体降低。
而海南封关之后,和内地的人员和货物往来仍旧维持现状,关于免税牌照制度细节及如何防止代购套利等议题也仍旧不明。
封关前,中国中免的免税优势在于免除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而封关后,中国中免相对其他零售店的价格优势仅剩下其他门店消费税及增值税之和(13%)和特许经营费(4%)之间,9%的税率差。
然而,规模更大的中国中免相比普通零售店需要承受更高的店铺租金、员工工资以及物流等费用。
综合下来,中国中免的价格优势几乎被抹平大半。
因此,封关后海南的进口产品或许将对免税品价格造成不小冲击,削弱海南免税品的价格优势,导致中国中免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目前旅游零售需求复苏仍取决于宏观经济走势,中国中免以及海南消费服务行业,难以独自幸免。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中免营收281.51亿元,同比下降9.96%。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降20.81%。
这已经是中国中免营收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滑,中免的归母净利润也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