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垮悕鎶曠|閭欢鎶曠|鐧婚檰|娉ㄥ唽
涓婚〉 > IDC棰戦亾 >
鍏充簬鎴戜滑|鏈嶅姟鏉℃|骞垮憡鏈嶅姟|缃戠珯鍦板浘|RSS 璁㈤槄|鍙嬫儏閾炬帴|涓蒋浼犲獟
撰文 / 天玑
随着各家新势力走向创立十周年的大关,大家也纷纷交出了“十年大考”的答卷,第一梯队的已经交付破百万,第二梯队的也在50-70万辆区域冲刺。
从十年前的“抢占细分市场”到今年的“全面混战”,电车经历了价格战、技术战,最终指向赤裸裸的规模战。
新势力们也逐渐意识到,只有跨过百万规模,才能拿到下一战的入场券。
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的,很多电车玩家已经“十岁”了。“蔚小理”都已经过了创立十周年、零跑今年要迈入十年大关,就连贾跃亭造车都是十年前的事了。
今年上半年结束,很多车企陆续公布了累计销量,颇有种“期中考”交卷的意思。
领先的理想累计交付已经达到了133万辆;小鹏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的帖子下,粉丝喊着:今年破百万!;靠两个爆款满血复活的零跑也突破了80万辆的累计销量;蔚来、问界逼近80万辆大关;极氪、长安深蓝突破50万辆...
遥想当年,新势力们在玩的还是“圈地自萌”的文字游戏,车企们纷纷想要在细分赛道上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威马就用“2021年中国主流市场纯电汽车制造商排名第一”的头衔发布招股书。
“当时电车玩家正在和市场处于‘蜜月期’”十余年的电车从业者嘉林(化名)这样对《节点Auto》说道,市场需要电车,所以会在政策上对油换电提供极大支持,这就让消费者自发开启了电车的置换潮。这段时间市场上的电车玩家是初始级难度,我们看到一批威马、哪吒这样的低价、少智能化的电车在市面上非常受欢迎,而很多电车厂定位一个细分赛道也是为了率先攻略定向市场。
随着威马、哪吒走向破产,在场的玩家意识到,细分赛道、文字游戏、曾经爆款都没用,只有规模才是王道。
何小鹏说:下一个阶段新能源车市场的赛点就是谁能够每年生产跟销售100万台新能源汽车,这只是一个淘汰赛的入门券,也就是说没有就被淘汰了;李斌说:车企每年200万辆销量是生死线,如果看不到销量到这个线的希望,我觉得会很难。
不难发现,车圈达成了下一个共识:年销百万,是next level的入场券。
价格战,正在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过去三年,新势力的均车单价都在逐年下滑,理想汽车均单价从2022年的34万元下滑到了去年的29万元;蔚来从40万元掉到了30万元...
作为第一批蔚来车主,玲玲(化名)对此很有感触:电车这个东西在十年前还算是个‘科技玩具’,消费者对产品猎奇也有耐心,头一批用户对价格不那么敏感。她这样对《节点ATUO》说道,但是现在,消费者对于新势力、传统车企转型的边界感在变得模糊,我们会看到小鹏MONA M03的用户也在和吉利做比较,在这种猎奇属性消失之后,用户就会变得特别理性,“价格面前,人人平等”。
可以说,新势力们在被动的或者主动的卷入价格战,这样的趋势下,走量就是唯一的解。
只有规模够大,才能均摊成本,才能在价格战之下有钱赚。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车圈之前的供应商之争也很明显。
因为电车出新的速度实在太快、平替实在太多,所以大家都想要更快的交付,不过电车头部的供应商就那么几家,所以大家都要去争抢一个优先供货的位置。
下游怎么去给上游“画饼”,就两点,一个是账期、另一个就是规模。
前阵子车圈纷纷加入了“60天账期”的队伍,侧面反映的就是车企在用缩短账期来争取上游的优先资源;跟账期同样好用的就是规模,这个很好理解,大量批发总是比小量采购更容易拿到折扣、优先权。
蜜月期过去,新势力们被价格战和供应商竞争夹击的时候,百万销量成了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铁门槛”。
认知门槛是成功的前提,跨越门槛是成功的必须。
新势力有意识的从“跑马圈地”进入到“全面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