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折叠车之父”冲刺IPO,一年卖出4.5亿!
近日,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在此之前,大行科工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
(来源:大行科工官网)
84岁的物理学博士韩德玮即将迎来人生新里程碑——其创立的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已更新招股书,拟赴港交所主板上市。这位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的创业者,正带着深耕40余年的折叠车事业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从物理学家到折叠车先驱
韩德玮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段求学经历:为方便出行,他每天需拆解自行车塞进汽车,繁琐过程催生了研发折叠车的念头。1941年生于广东韶关的他,早年移居香港,后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参与战术激光研发并合著《激光手册》。
历经七年钻研,韩德玮于1982年在加州创立大行(Dahon)品牌,早期股东包括卡朋特兄妹等名流。1984年在台湾设厂后,6000台折叠车迅速售罄,七年后年销量突破10万台。1997年转战广东设厂,后将总部迁至深圳,其产品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大折叠自行车产销商。
业绩与市场地位
大行科工核心业务为折叠自行车及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线涵盖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及电助力车等70余款,其中P8车型最为畅销。按零售价分为高端(5000元以上)、中端(2500-5000元)和大众市场(2500元以下),2024年中端产品占比达69.5%。
业绩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销量从14.9万辆增至22.95万辆,复合增长率24.1%;营收从2.54亿元升至4.51亿元,净利润从3143万元增长至5230万元。按2024年数据,其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比分别达26.3%和36.5%,专利数量居行业首位,产品均价从1591元提升至1926元。
渠道方面,线下经销占比近70%,覆盖全国30个省份680个零售点,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线上直销增长迅猛,三年间从1410万元增至1亿元,复合增长率166.1%,但也推高营销成本——2024年销售费用达4746万元,超过前两年总和。股权结构上,韩德玮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90.16%股权,掌控力稳固。
自行车行业的现实挑战
尽管大行科工表现亮眼,但其所处的自行车行业仍面临诸多困境。中国虽是全球最大自行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却呈现“制造在国内,消费在海外”的格局,欧美市场占全球消费额的50%。国内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本土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客单价普遍低于2000元。
行业利润分配失衡问题突出:占整车成本40%的核心部件变速器,利润主要由Shimano等外企获取,国内企业多涉足车架、烤漆等低技术环节,利润率微薄。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4年行业营收利润率仅4.1%,OEM/ODM模式更低,叠加价格战和市场分散,企业难以获得高估值。
电助力自行车(E-bike)曾被视为转型方向,2021年起风靡欧美,国内华为、爱玛等企业纷纷入局,红杉、高瓴等资本也密集押注。但随着需求回落,行业融资降温,典型如估值超10亿美元的VanMoof于2023年破产。E-bike的重资金投入特性,导致供应链和售后成本高企,易引发库存积压与现金流危机。
从共享经济热潮中的摩拜、ofo,到如今的E-bike降温,自行车行业始终难以突破增长天花板。大行科工的IPO之路,既是对其40年深耕的肯定,也需直面行业利润率低、市场空间有限的现实挑战。这位84岁创业者的资本故事,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