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终于要上市了。9月7日晚,港交所发布的文件显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公司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为15亿—20亿美元,拟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产品组合;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公司的全球化策略等。这预计也将是港股今年最大的IPO。
奇瑞艰难的IPO之路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奇瑞汽车这个中国车市的知名大厂,是当前车市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大型车企。哪怕是诞生没几年,一个月卖不了几万辆车的新势力,只要还在市场经营的,也基本都上市了。
更为神奇的是,奇瑞并非不想上市,实际上这次已经是奇瑞第七次开始冲击IPO。就像奇瑞如今常用“草房子创业”的历程来提及当年刚刚造车时艰难,奇瑞的IPO之路令人意外地也非常艰难。
1997年成立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前身为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08年3月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乘用车汽车制造商之一。
早期的奇瑞没有造车资质,通过出让20%的股份给上汽,以获得资质来完成造车并上市销售。彼时,奇瑞也带来了一代神车——奇瑞QQ。2003年7月首代奇瑞QQ上市,首年销量突破4万辆,2004年销量飙升至8.5万辆。2005年实现月销破万,全年销量近13万辆,占据微型车市场份额60%。
奇瑞QQ的“大杀四方”,让奇瑞决定在2004年首次启动上市程序,这一次上市计划很快夭折,根源就在于和上汽之间的股权纠纷。
首次IPO失利后,奇瑞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并实施多品牌战略,瑞麒、威麟、开瑞等子品牌遍地开花。到了2007年,奇瑞第二次冲击IPO,奇瑞多品牌战略并未换来规模效应,也没有强势盈利品牌,资本市场并不看好,于是第二次IPO铩羽。
时间来到了2009年,奇瑞从华融资产等5家企业处,共募得资金29亿元,并在同年推行多品牌战略,多重举措被外界视为奇瑞正在筹备上市。彼时,时任奇瑞新闻发言人的金弋波透露:“奇瑞上市快排到了。”但到了2011年,尹同跃却表示,由于奇瑞汽车存在一些关联交易等问题,暂不考虑上市。
2016年,奇瑞想在新能源政策风口到来之时,通过借壳“海螺型材”把奇瑞新能源扶上市,不过奇瑞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不足2万辆。还有一个“老毛病”股权结构问题,又连续两次相继碰壁于A股和港股。
2019年奇瑞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奇瑞旗下合资公司奇瑞徽银冲击港股与A股,但最终因大股东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斥资100.54亿元接盘。于是,股权结构又更加复杂了,于是IPO又卡在了同一个地方。
2022年,奇瑞再度进行IPO,依旧是因为股权结构复杂失败。
对比前面6次,这次奇瑞的IPO就顺利了许多。2月28日,奇瑞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招股书,后因在港交所递表满6个月未获聆讯而失效。8月29日,奇瑞第二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文件。
终于扫清IPO的障碍
此前的8月27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关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奇瑞赴港上市与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事宜已获证监会备案确认,其港股上市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前奇瑞汽车的每次IPO失利,基本都源于股权结构复杂。据港交所文件,2025年1月,奇瑞汽车的控股股东奇瑞控股开启股东下沉。
下沉前,奇瑞控股的三大股东分别为芜湖投资控股、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和立讯,持股比例分别为29.47%、27.20%及21.16%。
下沉完成后,芜湖投资控股、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以及立讯依旧是奇瑞汽车的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变为21.17%、18.25%及16.83%。奇瑞控股不再持有奇瑞汽车的任何股份,终于算是改变了此前奇瑞“陈年顽疾”。
另一方面,奇瑞近年来的业务数据也比较好看。财报数据显示,奇瑞集团的收入由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7%;净利润由2022年的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1%。
作为近年来中国车企出口长期的“第一名”,奇瑞在港股上市还能带来海外融资的机会,可助力奇瑞加大海外投资,稳定走出去的步伐。
潇湘晨报记者胡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