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经交通运输部务会审议通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这是继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之后,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又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日益多元,快递物流已逐渐演进为城市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低空运输、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正在让这一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迎来质变:在林芝的山区,农户们用上了无人机运输新鲜的松茸;岭南新鲜采摘的荔枝在12小时内即可直达北京;低速无人配送车穿梭在公园和社区,配合着快递员们加快包裹的周转;曾经严重依赖人力的物流运输行业,如今已成为前沿科技落地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无人机穿梭云间、机器人智慧分拣、算法实时调度运力……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逐渐构成中国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
AI赋能物流,行业迎来效率革命
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并将物流列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的关键领域,在这一政策指引下,我国的运输物流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智能化升级。
一位资深物流行业从业人士表示,“物流行业作为贯通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整体运行效率。政策鼓励不仅带来资源倾斜,更明确了行业的创新方向。”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1750亿件,同比增长20%,连续11年全球第一。2025年1-7月,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201.9万亿,全年有望突破400万亿大关。
如此规模的物流总额早已突破了传统人力模式,唯有“科技”的加持,才能满足爆发式增长的需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引入,正推动行业从“拼人力”转向“拼算力”“拼科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全年,科技产品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增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相关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高技术产品物流量增速超过15%,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物流量分别增长15.6%、14.2%,成为工业品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产业动能。2025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国家层面将低空物流纳入交通网络规划,地方政府密集开通试点航线:贵州首条医药无人机配送航线、粤港澳大湾区跨城物流通道、义乌“低空+轨道”联运系统相继落地。据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其中物流领域增速领跑,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330亿元跃升至2029年的1900亿元。
“快递物流业的智能化转型,本质上是数据智能与实体网络深度融合的成果。”上述物流业人士如是说,“物流是一个讲求效率和品质的领域,从物流的效率来看,算法调度替代经验决策,机器作业突破人力极限,低空网络重构空间效率;从服务的质量上看,物流配送已经从‘送达’升级为‘精准送达’,安全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普惠从‘可及性’深化为‘体验优化’,背后都是科技的赋能。”
数据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低空无人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系统性地重塑现代物流体系,形成“空中-地面-数据”三位一体的智能网络,推动行业从单点效率提升向全链路协同优化演进。
在空中,无人机物流率先突破地形与路网限制,重构时效标准与服务边界。在城市当中,无人机将客户下单的商品快速送达服务站。在偏远地区,无人机成为普惠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农户们用无人机运输松茸,实现了4分钟完成5公里山区直线运输。据悉,截止2025年,美团无人机已经在在深圳、北京等城市开通了55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52万单配送。
在地面,机器人军团深入仓储与末端环节,实现效率跃升与成本重构。智能仓储环节,梅卡曼德的AI+3D视觉引导机器人能够精准抓取随意堆叠的快递包裹,包括物流纸箱、软包、塑料袋、泡沫信封、普通信封等,并放置于指定物流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