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书。
这家曾靠苹果供应链崛起的消费电池龙头,正试图在港股完成“A+H”双平台布局。
若成功上市,欣旺达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后,第三家完成A+H两地上市的锂电池企业。
隐秘的“隐形冠军”与不甘的转型。
1997年,欣旺达在深圳一间民房中起步,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成为全球手机电池市占率34.3%的“隐形冠军”,欣旺达用了整整27年。翻开手机后盖,全球每五部手机中就有一部使用欣旺达电池,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均是其长期客户。
然而,消费电子市场的见顶,让欣旺达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2014年,欣旺达正式进军动力电池市场,但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早已布局的巨头,欣旺达显然错过了“黄金窗口期”。
“薄利”的困境,营收狂奔,利润微薄。
2024年,欣旺达营收达56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动力电池业务营收151.39亿元,同比增长40.24%,占比27%。但光鲜的营收数据背后,却是尴尬的盈利能力。公司整体净利率仅为0.93%,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更是低至8.8%,远低于消费电池的18.3%和储能系统的20.4%。
相比之下,宁德时代2024年毛利率24.44%,净利率14.92%,几乎是欣旺达的16倍。这意味着,欣旺达每卖出100元电池,仅能留下不到1元利润,而宁德时代则能留下近15元。
低价“血拼”市场,0.53元/Wh的极限压缩。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欣旺达选择以低价换市场。2024年,其动力电池产品单价从2023年的0.74元/Wh降至0.53元/Wh,降幅高达28%。在与小米汽车的合作中,欣旺达的报价甚至低至0.6元/Wh,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低价策略确实带来了客户:特斯拉、理想、小鹏、极氪、领克、沃尔沃等车企均将欣旺达纳入供应链。但代价是利润被极限压缩,陷入“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恶性循环。
产能扩张与资金压力。
为了追赶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规模效应,欣旺达在过去三年以近乎“all in”的姿态,累计投资超700亿元扩产。截至2025年3月,公司已有25个主要生产基地建成或在建,其中国内19个,海外6个(印度、越南、泰国、匈牙利)。
但疯狂扩产带来的是巨大的资金压力。2025年一季度,欣旺达资产负债率高达64.63%,流动比率仅为1.1,短期偿债压力凸显。同期,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3.44亿元,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6倍。
融资“输血”与创始人减持为啥?
为了填补产能扩张的“资金黑洞”,欣旺达不断寻求资本市场输血。自2011年上市以来,公司通过定增、GDR等方式累计募资超1066亿元。2023年,欣旺达曾试图分拆动力电池子公司“欣旺达动力”上市,估值高达355亿元,但至今未有进展。
此次赴港上市,欣旺达计划募资用于海外基地建设、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创始人王明旺、王威兄弟多次减持套现。2020年8月,两人认购11.2亿元可转债后一个月即清仓36.28%,套现5.8亿元;2021年定增后半个月,王明旺减持976万股,套现4.5亿元。
精准减持让王明旺个人财富迅速膨胀,2022年以190亿元身价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187位,成为“茂名首富”。
但此举也引发市场质疑,在公司急需资金之际,创始人为何频频减持?
差异化路线,押注混动与快充技术。
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双寡头”格局,欣旺达选择差异化竞争。深耕混动电池(HEV)市场,连续三年蝉联中国HEV装机量冠军。同时,欣旺达推出“闪充”电池3.0系列,充电倍率达6C,10分钟可充电至80%,试图以快充技术突围。
但混动市场容量有限,快充技术虽领先,但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2024年,欣旺达研发费用33.3亿元,占营收5.94%,重点投入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研发,但量产时间预计要到2027年后。
全球化野心欣旺达的港股募资,核心目标是加速全球化布局。
公司已在匈牙利、泰国投资建厂,其中泰国项目投资额高达108亿元,是泰国首个大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但海外扩张并非坦途。欣旺达在招股书中提示了50多项风险,包括老美关税政策、《老美对外投资规则》等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海外专利诉讼等潜在法律风险。
资本市场的“薄利”故事,还有人听吗?
从“手机电池之王”到“动力电池新兵”,欣旺达的转型之路,恰是中国制造业从“赚辛苦钱”到“技术突围”的缩影。
但这一次,资本市场是否还会为它的“薄利”故事买单?
在我看来,欣旺达的困境是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共同缩影:在技术、规模、品牌均落后于头部企业时,只能通过低价、扩产、融资的“老三样”求存。但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巨头通吃”阶段,留给二线厂商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欣旺达的港股IPO,与其说是“二次创业”,不如说是一场“救命稻草”式的豪赌。若不能在资金链断裂前实现技术突破或盈利改善,等待它的,或许将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深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