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兰雨
编辑 / 兰雨
芜湖长江岸边的那片荒滩上,几间简易小草房里孕育的汽车梦想,在今天,终于登上了资本市场的国际舞台。
9月25日,奇瑞汽车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码为9973.HK,开盘价34.2港元,较发行价30.75港元上涨11.2%,市值一举突破1900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全年最大的车企IPO。
这一刻,距离奇瑞第一次踏上上市之路,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2004年,奇瑞首次启动上市计划,彼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民营车企纷纷寻求资本支持。奇瑞凭也借 QQ 车型年销破 10 万辆,一时风头无两,但因与上汽集团的股权纠葛,最终未能如愿。
沉淀3年后,奇瑞重启IPO计划,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动荡不安。外部环境的恶化,让奇瑞的第二次上市尝试再次搁浅。
2016年,奇瑞“三顾茅庐”期望借助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实现突破,但关联交易等问题成为绊脚石,上市之路再次受挫。
2019年,奇瑞进行了著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青岛五道口投资基金。这次混改本被寄予厚望,却在关键时刻因后者资金链断裂再遭重挫。
每一次“暂停”都踩中政策或行业黑天鹅,但也让奇瑞把“合规课”补到极致。2025 年,奇瑞通过进一步简化股权结构,凭借着连续几年销量的高速增长,终于扫清了上市障碍,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这一次,奇瑞没有再让机会溜走,它紧紧抓住了命运的咽喉,站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起于草莽,志在千里
奇瑞的故事始于1997年。在位于芜湖市的长江岸边一片荒滩上,一群怀着产业报国热情的创业者在此开启“造中国自己的汽车”的征程。
当时的创始团队办公室是几间“小草房”,且面临缺钱、缺人、缺经验、缺设备的“一穷二白”困境,还没有造车资质,奇瑞只能挂靠上汽,出让20%股权换取“准生证”。
然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与团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打破常规,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精神,为奇瑞的发展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1999年第一辆奇瑞轿车“风云”下线,2001年推出现象级产品奇瑞QQ,同年一名叙利亚商人在北京街头碰到奇瑞风云,并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购得200辆车,运回叙利亚销售,至此,奇瑞出海的齿轮开始转动。
截至2025年8月底,奇瑞全球累计用户突破1774万辆,其中海外用户超530万辆,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地位,并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盈利。2024 年奇瑞海外市场单车均价 13.4 万,远高于国内市场的 9.2 万。这些海外市场的利润回流国内,为奇瑞在国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形成了海外赚钱国内花的独特商业策略。
2022年至2024年,奇瑞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60%,构建了覆盖动力、平台、智能座舱等的全栈技术体系。
“鲲鹏动力”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电驱动、电池安全四大核心技术;“火星架构”通过模块化硬件与跨平台软件设计,实现研发成本降低;“雄狮智舱”采用自研操作系统……根据规划,未来5年,奇瑞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研发人员达到25000+人。
此外,奇瑞也成为近年来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以及国内、海外“四赛道”全面增长的中国车企。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领域销量同比增长265%,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29%,国内以及海外销量均同比增长55%,以229.5万辆的全球销量,成为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
1997年到2025年,28年时间,奇瑞从长江岸边的荒滩走向了全球市场,从一家地方车企成长为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这个过程中,奇瑞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的跨越。
车厘子观察
长征之后还有“新征程”
随着港股上市,奇瑞汽车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尹同跃和他的团队面临的不仅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资本舞台,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球竞技场。
资本市场或将用更严格的眼光审视这家老牌车企,首当其冲的就是其身份定位问题。尽管近年来业绩亮眼,但其营收仍高度依赖燃油车,这种结构在当下以新能源为估值核心的市场中并不占优。
另外,在海外市场这个传统强项之下,奇瑞“出海3.0”阶段也面临新的挑战。欧盟加征电动车关税、俄罗斯市场政策变动等外部风险,倒逼奇瑞必须加速本地化生产与合规体系建设。
根据招股书,奇瑞所募资的91.4亿港元,将用于多个战略方向。首先是计划将募集资金的20%用于扩建海外产能,将投资10.1亿港元用于新建越南工厂和扩建马来西亚现有工厂。
新车型方面,奇瑞计划用资金的35%投入未来1年至3年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研发;此外,25%的募集资金用于投资下一代汽车技术,包括新的电动汽车平台、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等。
未来,随着募资资金投入到新车型研发、下一代技术突破和海外市场拓展,奇瑞的五大品牌矩阵将更加完善,技术护城河将更加牢固,全球化布局将更加深入,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逐鹿全球汽车市场,开启属于自己的传奇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