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上,100多国代表齐聚,泽连斯基当场3次点名中国,耿爽大使当场驳斥。
环球网消息显示,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拿着准备好的稿子,开始大谈中国:
第一点,他称,“俄罗斯完全依赖中国,没中国,俄罗斯什么也不是”;
第二点,他称,“中国必须迫使俄罗斯停止侵略”;
第三点,他又表示,“对俄乌局势,中国却始终保持沉默和疏远”。
从这3点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泽连斯基话里话外都在毫无根据的责怪中国,试图向外界传递一种“就是因为中国不作为,才让俄乌局势不断恶化”的错误信号。
这番话恰恰暴露了基辅当局的战略矛盾:既需要中国作为调停者打破僵局,又试图用道德绑架抹黑中国的中立立场。而试图把一个中立国拉进冲突,本就是大忌。
这个时候,建议泽连斯基再听一遍耿爽过去的发言,“若中国军援俄罗斯,战场早非今日局面。”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中国恰恰用克制防止了冲突升级,而西方却将这种克制曲解为“纵容”。
乌克兰为何此时急于拉中国入局?
一方面,战场前线仍处下风,尽管西方媒体持续渲染俄军伤亡惨重,但俄军实际上仍掌握着主导权,在顿巴斯地区持续推进。
且俄罗斯通过部分动员令将军队维持在百万规模,且国防工业转入战时轨道,炮弹产量达到战前三倍。
反观乌克兰,兵源枯竭已成事实:泽连斯基签署法律允许60岁以上男性入伍,背后是兵役年龄人口接近枯竭的残酷现实。乌军所谓的“无人机王牌”,在传统火炮消耗战中也越来越难以扭转战局。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同步对华发难,从早年鼓吹“乌克兰割地换和平”,突然转向声称“乌克兰能夺回全部领土”,甚至威胁对中国购俄油实施制裁,这让泽连斯基信心大增。
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需要一个“破局点”,于是将中国塑造为“能左右战局的关键第三方”。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一种荒唐的假设:只要中国切断对俄经济生命线,俄罗斯将不战自溃。但问题在于,这一假设既高估了中国对俄罗斯的单向影响力,又低估了中俄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中俄贸易额虽增长,但中国对俄出口以民生商品和机械设备为主,军售指控始终未被实证。
其次,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调停者”身份,恰恰是莫斯科和基辅都曾认可的——冲突初期,《中国立场文件》曾获联合国秘书长赞赏。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对华依赖程度被严重夸大。莫斯科通过能源出口多元化、内需刺激政策,已初步构建战时经济韧性。将俄罗斯贬为“中国的附庸”,无异于忽视克里姆林宫在地缘政治中的自主性。
现在,泽连斯基试图将中国“拖下水”,反而可能削弱中国作为潜在调停人的公信力,让和平进程更加渺茫。
中国对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本质上是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维护。
面对点名施压,中国代表在联大的回应果断重申中立立场,强调“冲突方需展现政治意愿”,并呼吁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回应称,中方在俄乌问题上一向光明磊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大家有目共睹。
中方意思很明确:其一,中国拒绝被绑架为“战争责任人”;其二,暗示乌克兰需正视俄罗斯的安全诉求——这与西方“单方面谴责俄罗斯”的论述形成对比。
事实上,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策略具有长期一致性。
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不受第三方干涉,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人道援助、参与粮食外运协议等方式维持与乌克兰的务实合作。
这是基于对冲突本质的清醒认知:乌克兰危机是欧洲安全架构失衡的产物,唯有重构集体安全机制才能治本。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对特朗普“能改变局势”的期待,可能是一厢情愿。特朗普的任何对乌政策始终服务于国内政治利益,而非基辅的终极目标。
可以说,一场联合国大会的演讲,揭开了俄乌冲突的深层真相:当战场陷入僵局,外交就成了第二战场。
泽连斯基将中国强行拖入泥潭,非但无法破解困局,反而可能关闭政治解决的大门。
而中国,正在用超越非黑即白的智慧,证明大国责任的真正含义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守护和平的底线。
对于泽连斯基的喊话,或许最好的回应不是言语,而是时间——历史终将证明,谁在煽风点火,谁在真正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