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药投资的淘金浪潮中,真正值得长期押注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定义赛道、并拥有清晰商业化路径的破局者。
当行业从概念炒作回归价值本质,一家聚焦肿瘤耐药这一核心难题的生物科技公司——应世生物(InxMed Limited),正悄然临近它的价值兑现时刻。
不同于仍停留在故事阶段的Biotech,应世生物已凭借其核心产品ifebemtinib的突破性临床数据,即将迎来商业化阶段。随着港股18A通道的推进,这家企业不再只是一个研发平台,而是一位手握王牌、战略清晰、即将推开商业化大门的实力玩家。
当肿瘤耐药治疗成为下一代创新药的主战场,应世生物如何凭借其FAK抑制剂平台构建护城河?它的上市又将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新叙事?
创新药政策春风,肿瘤耐药治疗迎黄金发展期
从创新药行业表现来看,应世生物正在迎来其赛道的黄金发展期。
首先,政策与资本形成双轮驱动,为本土创新药企创造有利环境。
近年来,鼓励真创新的政策接连出台:药品集采规则持续优化,商业健康险的创新药目录有望推出,医保局探索的“新药首发价格机制”更赋予创新药自主定价空间。审评审批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为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铺设了快速通道。
资本市场同样提供有力支持。港股18A章节持续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关键融资平台。今年以来,18A公司股价整体表现活跃,平均涨幅显著(截至9月25日数据显示为185%),反映出市场对创新药赛道的信心回升。
其次,从临床需求看,肿瘤耐药市场空间广阔,已成为未来核心增长点。
在肿瘤治疗中,耐药性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挑战。许多患者最初对化疗、靶向药或免疫治疗有效,但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适应性,导致治疗失败。其背后机制复杂,涉及肿瘤微环境(如CAFs细胞形成的屏障)和肿瘤细胞内部的存活信号通路。因此,能够克服或延缓耐药的疗法,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FAK信号通路的出现,成为破解耐药难题的一把“钥匙”。黏着斑激酶(FAK)是细胞内一个关键的信号枢纽,同时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转移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从作用机理上来看,FAK抑制剂能够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打破保护屏障,帮助其他药物(如化疗、ADC、免疫疗法)更好地渗透并发挥作用,并且从源头延缓耐药,提高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正因如此,FAK抑制剂被行业寄予厚望,有望成为与多种疗法协同使用的“基石型”药物,尤其适用于针对单药治疗耐药的肿瘤疾病。
最后,聚焦FAK抑制剂赛道,应世生物卡位优势明显,且竞争格局优良。
市场规模方面,灼识咨询预测,到2035年,全球选择性FAK抑制剂市场规模将增至约55.6亿美元,2026年起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1.7%。中国市场同样潜力巨大,预计首款FAK抑制剂将于2026年获批,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7亿美元。
图表一:全球选择性FAK抑制剂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灼识咨询,格隆汇整理
竞争格局方面,目前全球仅有一款选择性FAK抑制剂于2025年获FDA批准,用于一个较小的适应症。全球范围内另有少数几款在研药物,其中应世生物的核心产品ifebemtinib (IN10018) 临床进展处于领先地位,赛道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先发优势显著。
图表二:全球选择性FAK抑制剂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平台化管线布局:
“Pipeline-in-a-Product”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而从应世生物的产品管线布局上也可以看出,公司源头创新与系统化战略思维的结合,为其构筑了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核心产品ifebemtinib作为潜在的“同类最佳”FAK抑制剂,已获得CDE三项突破性治疗认定,这一成绩在国内创新药企中极为罕见,凸显其显著的临床优势与审评认可。其在多个适应症中的临床数据表现卓越:
在铂耐药复发卵巢癌(PROC)领域,ifebemtinib联合化疗的II期研究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40.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5个月,疗效显著优于历史对照。该方案安全性良好,目前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阶段,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FAK抑制剂。
在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中,与KRAS G12C抑制剂联合使用的ORR高达90.3%,中位PFS预计达22.3个月。这一数据展现出替代传统化疗的潜力,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目前III期临床已启动。
在结直肠癌(CRC)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联合用药组对比单药组在ORR和PFS上均展现出显著协同优势,有力验证了其作为“联合疗法基石”的赋能价值。
除了深度挖掘核心产品的多癌种应用,应世生物还布局了具有协同效应的后续管线,包括旨在提升疗效与安全性的第二代FAK抑制剂IN10028,以及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创新ADC药物OMTX705等,形成层次分明、联动发展的产品矩阵。
整体来看,公司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在于其“Pipeline-in-a-Product”的开发思路。即以ifebemtinib为核心平台,将其与不同机制药物(如RAS抑制剂、ADC、免疫疗法)进行模块化组合,针对不同适应症快速拓展治疗边界。这一策略显著拓宽了单一产品的市场天花板,对标PD-1/PD-L1药物成功的平台化开发路径来看,公司展现出强大的拓展潜力与想象空间。
图表三:公司在研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迈向商业化新征程: 现金流充裕,策略清晰,价值兑现可期
随着上市进程的推进,应世生物正站在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的关键节点。如何看待其下一阶段的发展路径?
对于市场对其财务表现的担忧,笔者认为,需要置于行业背景下理性审视。作为一家处于临床后期的生物科技企业,应世生物目前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核心产品及管线的临床推进,这是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必然阶段。真正关键的是,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撑至产品成功上市。
从现金流状况来看,公司具备较强的资金保障。截至2025年3月31日,账上现金及等价物约为1.34亿元,结合2025年8月完成的C轮融资约1.64亿元,以及可利用的银行授信等资源,公司拥有充足的财务韧性应对后续发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额已在2025年一季度大幅收窄至336.9万元,显示出经营效率的持续优化。此次IPO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ifebemtinib的商业化准备及后续研发,为顺利跨越商业化门槛奠定基础。
在产品商业化层面,公司展现出清晰且务实的推进策略。围绕即将上市的核心产品,应世生物计划采取“双轮驱动”模式加速市场渗透:在核心优势领域搭建专业内部团队,确保学术推广深度;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则考虑与成熟的合同销售组织(CSO)合作,以实现快速覆盖。此外,公司也将积极寻求与拥有互补管线的跨国药企开展合作授权,凭借ifebemtinib优异的联合用药数据,有望达成区域或全球层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释放产品价值。
展望未来,随着核心产品商业化进程的启动,公司有望逐步实现自我造血能力。后续管线的持续跟进与FAK抑制剂联合疗法平台的深化布局,将支撑其完成从Biotech向Biopharma的转型,开启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小结
肿瘤治疗作为创新药研发的核心战场,已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为患者带来生命希望的优秀企业。然而,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耐药性问题,仍是目前限制疗效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瓶颈,也成为许多患者不得不面对的长期挑战。
在这一亟待突破的领域,像应世生物这样聚焦肿瘤耐药机制研究的创新药企,展现出对真实临床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坚定回应。其所布局的FAK抑制剂平台,不仅具备科学上的前瞻性,更在多个癌种中显示出协同增效的潜力,为克服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对投资者而言,创新药的成长路径往往需要更多耐心与行业理解。随着公司核心产品逐步接近商业化阶段,其价值释放也将进入关键时期。笔者期待,在政策、资本与临床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应世生物能够顺利实现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跃迁,不仅在市场中建立自身地位,更为肿瘤治疗格局带来切实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理性的市场期待与对企业长期价值的认可,将成为支持创新药企持续成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