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智锋 青岛报道
日前,青岛证监局官网披露,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仪科技”)与国泰海通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进入辅导期。这是继2023年6月主动撤回申报后,公司再次踏上IPO之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思仪科技成立于2015年,由中国电科仪器仪表板块整体改制而来。2020年,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股 50.54%,为公司控股股东。公司主要从事电子测量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涵盖微波和毫米波测量、光电测试、通信测量等环节。产品广泛应用于5G/6G通信、卫星互联网、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行业。其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产品已在国内形成较强竞争力,部分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2.51亿元增长至19.4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19亿元提升至2.2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2年研发费用为3.65亿元,研发费用率18.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公司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从2020年的46.54%降至2022年的17.18%。
上次撤回申报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1年底,思仪科技启动了首次上市辅导工作,并在一年后向科创板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2023年1月18日,上交所对其进行了首轮问询,随后在6月21日,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终止了此次IPO进程。
当时监管机构的问询重点涉及公司关联交易、资产划转及同业竞争等方面。上交所关注公司对控股股东及其下属单位的交易安排是否合理,资产注入及评估增值是否符合市场惯例,以及相关业务的同业竞争界限。同时,保荐机构在信息披露、核查及内部把关方面的履职情况也被问询,招股书中存在数据不一致及披露简略等问题,监管要求公司说明中介机构的核查机制及“三道防线”执行情况。
撤回申请后,思仪科技表示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关联交易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便后续再次启动IPO。
本次申报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青岛证监局披露的辅导备案信息,国泰海通证券担任保荐机构,对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及信息披露等环节进行辅导。目前,公司尚未公布具体募资金额和投资项目。重启IPO后,公司仍面临监管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关联交易管理、同业竞争界限以及信息披露规范性。此前首轮申报时,上交所已重点问询上述问题,公司需要在治理结构、财务和信息披露管理方面持续改进,以符合监管要求。
按照相关程序,辅导期满并通过监管部门验收后,公司将再次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进入实质性审核阶段。上市是否顺利,将取决于公司在规范治理、增强独立性以及完善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研发投入周期长。公司在技术积累和市场规模方面具备优势,同时仍需面对技术自主性、供应链稳定性和市场竞争等挑战。投资者和市场将持续关注公司在本次IPO辅导及审核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