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清单上,曾用红色字体标注着“高端GPU”这一项。而今,一家成立仅五年的中国公司,正试图用自主创新的架构填补这项空白。
2022年10月,美国升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英伟达旗下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特供版”高性能GPU A800和H800也应声禁售。这一事件,如同一记惊雷,让从科技巨头到普通民众都深切感受到,被誉为“AI发动机”的GPU芯片,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焦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GPU明星企业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上会,被赋予了远超一家公司自身发展的深远意义。
2025年9月26日,摩尔线程迎来科创板上会审核,从6月30日获受理到上会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不仅刷新了科创板审核速度的纪录,更标志着国产GPU产业正式进入资本赋能的加速发展阶段。
01
算力之争,GPU为何成为现代科技的心脏
GPU(图形处理芯片)又称显示核心、视觉处理器、显示芯片,是一种主要用于计算加速领域的微处理器,其大规模并行计算架构可同时执行海量计算任务。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GPU 在 AI 训练与推理 领域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当今的计算系统需要比以前更多的算力,从游戏到视频编辑,再到高效的办公和复杂的AI体验。GPU和CPU一样,都是是芯片一种,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如果说CPU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能处理非常复杂的通用任务,但一次只能专心做一两件;而GPU则像是一支由成千上万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方阵,每个士兵的能力相对简单,但可以同时执行大量重复性的指令。
这种“并行计算”的先天优势,让GPU的用武之地从最初的图形渲染,爆炸式地扩展到了当今几乎所有前沿科技领域。比如,当你在游戏中欣赏精美的画面时,是GPU在实时渲染;当AI在几秒内为你生成一份文件时,是成千上万的GPU在数据中心里为其提供算力支持。
此外,从天气预报模拟、新药研发到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决策,GPU都是背后不可或缺的算力基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AI计算加速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3.7%。
02
摩尔线程,从创业公司到IPO候选人
成立于 2020 年 6 月的摩尔线程,由英伟达前全球副总裁张建中带队创立,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英伟达、AMD 等国际芯片巨头的资深工程师,这种 "含芯量" 极高的团队构成,为其技术路线奠定了高起点。
与国内一些专注于AI计算或图形渲染的芯片公司不同,摩尔线程从创立之初就瞄准了 “全功能GPU” 这一更高难度的目标。公司成立五年间估值已突破255亿元,成为国内GPU领域的领军企业。所谓“全功能”,意味着它的芯片不仅要能进行AI、科学计算等通用计算,还要能处理传统的图形显示任务。
GPU的强大不仅依赖于晶体管数量,更依赖于其上的软件生态。英伟达花费十余年建立的CUDA平台,聚集了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形成了庞大的应用软件库。任何新进入者都必须面对这座“生态大山”。
对此,摩尔线程推出了自己的并行计算平台“MUSA”,其策略是兼容CUDA,力求让开发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现有应用迁移到MUSA平台上。这场生态争夺战,将是比硬件设计更漫长和艰苦的征程。
03
生态破局,构建国产软硬件一体化协同
一颗高性能的GPU芯片本身不能直接为用户服务,它需要与操作系统、各类专业软件完美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摩尔线程正通过构建 “芯片-板卡-集群-软件”全栈生态,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上游供应链合作上,摩尔线程的GPU从设计图纸到量产成品,。摩尔线程与上游国产科技公司合作,例如润欣科技负责其GPU芯片的封装测试业务,这些合作确保了摩尔线程产品能够顺利生产并保持质量稳定。
在软件生态上,摩尔线程采取“兼容+创新”策略。在操作系统层面,已完成与统信、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的适配;在工业设计领域,与中望软件等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提供商完成产品适配。这一策略既降低了用户的迁移成本,又为构建自主生态奠定了基础。
据预测,摩尔线程此次IPO融资会在后面在应用场景开启更多元化拓展,在目前为止,“长江”SoC,在汽车智能座舱市场上,其性能规格超越高通量产的智能座舱方案-骁龙 8295,目前后者的市场份额在中高端汽车中排名最高。在机器人和边缘计算市场,其性能规格超越英伟达同代系产品。未来摩尔科技依托GPU图形渲染、算力制成能力,可推动元宇宙、工业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04
IPO意义,资本助力下的生态构建蓝图
摩尔线程此次科创板IPO拟募资80亿元,资金投向构建了清晰的技术攻坚路线图。此次发行并上市的募集资金将应用于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训推 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摩尔线程新一 代自主可控 AI SoC 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这一募资结构精准对标了国产GPU的三大痛点:AI训推芯片针对当前紧缺的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图形芯片瞄准工业软件与数字孪生等场景的国产化替代,而AI SoC则布局未来边缘计算与智能终端的集成化趋势。
摩尔线程IPO已引发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新挖掘。从芯片制造环节的中芯国际、长电科技、北方华创,到芯片设计及配套的景嘉微、华大九天、芯原股份,再到下游应用场景的浪潮信息、德赛西威等企业,都受到市场关注。
展望未来,摩尔线程的征程注定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短期,市场会像审视MTT S80一样,紧盯其下一代产品的真实表现;中期,它将与壁仞等国内对手在具体项目上展开“内战”,并与华为这样的跨界巨头争夺客户;长期,所有中国GPU企业的命运,都与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整体突破,尤其是高端制造环节的进展,紧密绑定在一起。
摩尔线程的IPO,它象征着资本和市场对“中国芯”在最核心算力领域突破的长期押注。这条路充满荆棘,但从“断供惊雷”到“上市闯关”,每一步都彰显着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这场突围战没有捷径可走。技术代差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投入,生态短板更需全产业链协同弥补。但科创板提供的资本平台、国家战略的持续支持、AI 算力的爆发需求,共同构成了国产 GPU 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从 "国产替代" 到 "全球竞争",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要有定义标准的勇气和构建生态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