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奇瑞汽车(9973.HK)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交易,公司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定价,开盘即涨11.22%至34.2港元,市值跃升至1972亿港元,摘得今年港股汽车行业最大IPO桂冠。这不仅是一家年销229万辆、营收近2700亿元的产业巨头登陆资本市场,更是一个兼具全球化深度与新能源爆发力、展现罕见“全能战力”的稀缺标的入场。其持续强劲的业绩增长与清晰战略路径,正印证着独特的价值。
一、千亿级乘用车巨头,四维增长稀缺性凸显
1、销量增速领跑全球,年营收达2698.97亿元
1997年,奇瑞汽车诞生于安徽芜湖,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自主品牌车企,过去二十八年,奇瑞汽车怀揣“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朴素梦想,通过自主研发、自建生产线,逐步延伸至整车造车领域。2003年,奇瑞推出国民车型“奇瑞QQ”,超百万的销量,使奇瑞汽车连续数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并在之后相继推出瑞虎、艾瑞泽等车型,完成了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市场的全面覆盖。
近年来,奇瑞更迎来全面爆发。2024年,公司全球累计销量突破229.5万辆,同比飙升49.4%,增速在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中排名第一。旗下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协同发力,其中主品牌奇瑞贡献152.33万辆,占比66%;聚焦家用SUV的捷途年销53.37万辆,同比激增87%;高端品牌星途出口位居中国高端自主品牌首位;新能源品牌iCAR及与华为合作的智界系列亦加速上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大势之下,奇瑞燃油车仍展现出强劲动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78.91亿元,贡献了公司约七成收入,成为国内少有的燃油车销量持续增长的车企之一。
销量与产品结构的双重驱动,直接反映在亮眼的财务表现上。2022至2024年间,奇瑞营收从926.18亿元跃升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攀升至143.34亿元,CAGR达57.1%,营收与利润增速均稳居国内主流车企第一梯队。即便在2025年一季度行业需求波动的背景下,其业绩依然强劲,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4.2%和90.9%,至682.23亿元和47.26亿元,凸显显著的盈利弹性。
2、中国车企出海冠军,四赛道全面增长破局车市
海外市场则构成奇瑞高速增长的另一核心引擎,其全球化布局堪称深厚。
早在国产车集体出海浪潮涌起的二十多年前,奇瑞便已先行一步,2001年公司即向中东出口首批轿车,使其成为最早将整车、KD散件及发动机销往海外的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之一。如今,奇瑞产品已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
2024年,奇瑞海外市场实现收入1008.97亿元,并且长年的深耕让奇瑞品牌在海外建立了扎实的市场基础。去年,公司分别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以及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二,瑞虎系列更是风靡欧洲、中东、南美街头,成为“中国制造”全球化的鲜活象征。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官网
尤为关键的是,奇瑞成功打破了行业常见的“偏科”困境,成为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实现新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同比增速均超25%的企业。
对比业内部分车企依赖“燃油下滑新能源补位”或“国内饱和海外突围”的单一路径,奇瑞这种“四维并进”的全能模式,不仅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也更贴合全球汽车市场复杂多元的需求结构,为其长期竞争力奠定了独特优势。
二、加速新能源转型,剑指行业头部地位
随着“双碳”战略深度推进,电动化与智能化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已从未来趋势演变为决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法则。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预计将首次突破58%大关,达到58.1%,这不仅标志着市场驱动新周期的到来,更意味着燃油车替代进程正加速深化。面对这一不可逆的变局,产业链资本与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新能源倾斜,行业格局重塑与洗牌时刻已然降临。
激烈的转型浪潮中,奇瑞的新能源征途早有沉淀。1999年,公司便成立新能源汽车项目组,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混动车型,为后续新能源业务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奇瑞正式决定全面转向新能源,并按下了研发投入与品牌布局的“快进键”。这一年,公司相继推出纯电品牌iCAR以及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智界。研发支出更是连年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36.46亿元、66.64亿元和92.43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82.8%,2024年同比增长38.7%,2025年一季度单季研发投入达22.72亿元,研发力度进一步加码,彰显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长期重视。
巨额投入的背后是强大的全球研发网络支撑,在安徽芜湖、合肥以及上海设立3大国内研发中心,并在德国、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和马来西亚布局5大海外研发中心,汇聚全球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4,400名。
持续的研发投入已转化为坚实的技术成果,目前奇瑞汽车已构建起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猎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银河生态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其中火星架构主要包括汽车平台及E/E架构两项核心技术,依托模块化硬件与跨平台软件,实现研发成本优化、开发风险降低及新车型快速推出;鲲鹏动力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电驱动及电池安全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以领先的燃油与混合动力技术提升车辆能效与续航表现;雄狮智舱旨在透过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环境和智能舱内功能,提升驾驶员和乘客的舱内体验;猎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符合中国及欧盟主动安全法规,获ENCAP、ANCAP、CNCAP等多项五星或卓越评级,能良好适应不同市场路况与复杂场景;银河生态则为车辆提供持续的智能功能迭代支撑,保障用户体验长期升级。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正高效转化为市场动能。2024年以来,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iCAR销量突破6万辆,跻身中国自主品牌A级纯电SUV销量榜第四位;iCAR V23在2025年1-8月累计销量位居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名。智界R7表现亮眼,以3.85万辆的销量在2025年1月登顶中国市场纯电中大型SUV销量榜。
如此迅猛的势头,正逐步印证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2023年底发出的宣言:“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的行业排名上就不会这么客气了”。展望2025年,持续扩容的产品矩阵将进一步强化其技术竞争力,推动公司加速向行业头部目标迈进。
三、募资锚定高增长赛道,港股“三巨头”重塑汽车生态
奇瑞汽车此次港股上市募资总额达91.45亿港元,其资金配置清晰指向技术纵深与全球拓展两大核心战略。
招股书披露,约35%的资金将用于研发新能源及差异化乘用车型(如风云系列、智界品牌);25%投入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智能辅助驾驶及智能座舱等前沿技术攻;20%用于深化全球化布局以巩固其中国品牌出口领导地位;剩余10%则用于芜湖生产基地升级及补充运营资金。
这笔战略性的资金注入,通过“车型研发强化产品矩阵、技术投入卡位未来竞争、海外拓展开辟增量空间、产能优化保障交付能力”的多维协同,不仅夯实了奇瑞现有业务的根基,更精准落子于新能源、智能化与全球化三大最具爆发潜力的赛道,为其从“中国自主品牌领军者”向“全球一流乘用车企业”的跃升提供强劲动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港股市场“中国车企三巨头”格局的正式成型。奇瑞将与比亚迪、吉利汽车形成覆盖大众至高端、燃油到新能源全细分市场的强大阵营。这三家企业在2024年合计全球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占据全球乘用车市场约13%的份额,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中国力量”。
这一格局的塑造,不仅极大丰富了港股中国汽车板块的生态完整性,向全球投资者立体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更将推动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品牌高端化及全球化运营层面的集体跃迁。奇瑞的加入,无疑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汽车资产提供了更优质、更多元的选择。
对于亟待复苏的港股市场而言,奇瑞的上市更具重要意义。在经历过去两年IPO募资相对低迷的周期后,奇瑞带着高成长性、“四赛道全增长”的稀缺性以及清晰的全球化战略成功登陆,堪称一剂强效“强心针”。其短期效应在于显著填补融资缺口、提振市场信心;长期价值则在于推动港股从传统“金融枢纽”向汇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的平台升级,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中国车企国际化首选资本枢纽”的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