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卓树
近期有这样一则新闻:11 岁女孩 10 天内陆续花费家中 4 万积蓄购买手游装备。女孩父亲表示:孩子在网上一掷千金,可日常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购买零食和日用品都是精打细算。为什么孩子在网络和现实中会存在如此大的消费差异?数字时代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呢?
网络购物节已经过去一周,朵朵仍在陆续接收“超值优惠”的包裹,每天放学都抱着一堆快递进门。房间角落的快递几乎堆积成了一座小山,有许多快递还来不及拆封。
最新到货的是某知名品牌的一款手办玩偶。当初下单时,该店铺打出宣传广告:“前 100 名下单者享受 50%的特别优惠,还能参加抽奖活动。”朵朵为此熬夜到凌晨一点,当屏幕上显示“支付成功”时,朵朵兴奋不已,充满期待。可实际到货后,朵朵发现玩偶制作有些粗糙,和实体店有很大的差距。朵朵很后悔,暗自发誓,下次再也不上当了。可下次碰到“双十一”“双蛋礼遇”等网络购物节时,又忍不住成为“剁手党”。
网络平台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会让孩子产生“买到就是赚到”的快感。很多孩子并不了解商品的实际价值,可当他们看到“原价 888,现价 88”,或者“买一柄电动牙刷赠送 12 个刷头”这样的标语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这个时候孩子思考的不是自己是否需要这件商品,而是专注于“省钱”的感觉。很多商家还会打出“限量”“秒杀”这样的广告制造紧迫感,让孩子担心错失优惠,匆忙付账。
此外,网络购物还有线下购物无法替代的延迟满足,在等待包裹的过程中,孩子充满期待,这种情绪价值几乎和商品本身一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能调节心情,排解压力。
首先爸爸妈妈可以召开“家庭财务会议”,和朵朵一起讨论商品的性价比。比如:原价 199、现价 99 的商品究竟优惠了多少?该商品的实际价格可能就是100 元左右。买满送赠品的活动,商品本身是否有保质期?通过这些对比,帮助朵朵树立基本的消费观念。
其次,带领朵朵进行“断舍离”的实践。把朵朵过去购买的商品按照“常用”“偶尔用”“未使用”进行分类,让朵朵意识到囤积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商品,从而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冲动购物。此外,爸爸妈妈也可以和朵朵分享自己冲动购物的一些糗事,拉近距离后引导朵朵思考“想要”和“需要”的区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