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潮里,连鱼油龙头都进场了。
近日,一份递往港交所的招股书,让这家隐藏在山东禹城的鱼油龙头企业走到台前。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级精制鱼油供应商,禹王生物手握8.1%的全球市场份额。若上市顺利,这家企业将会是从山东小城走出来的“鱼油第一股”。
从小小的大豆厂到如今的全球食品级鱼油龙头企业,背后是两代人的跨界与坚守,才成就一家企业如今的辉煌。
70年代末,禹王生物从大豆蛋白业务跨界到鱼油领域,最初凭“忘不了”品牌站稳中国市场,后来逐渐占领市场根基,成为国内首家DHA/EPA标准品生产商,产品远销60余国,靠技术积累和全球化代工快速起量,在中国站稳脚跟。
30余年发展,它既抓住了健康消费升级的红利,也深陷代工模式的路径依赖。如今要登陆港交所,豪赌全球市场。
一
两代人的鱼油生意,终于迎来一个IPO。
禹王生物的起点,绕不开创始人刘锡潜的“技术基因”。
1979年,受到新闻报道中大豆组织蛋白(人造肉)的相关消息的启发,拥有“502”胶粘剂的国家发明奖技术的刘锡潜,一头扎进大豆组织蛋白的工业化生产。
带团队自主设计设备,刘锡潜成功攻破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当时民众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为企业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技术经验。
刘锡潜也被誉为 “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之父”,而这家厂子是后来禹王集团 “大豆产业链” 的雏形。
后来,刘锡潜涉足医药领域,成立禹城县制药厂,正式涉足医药领域。初期以生产传统药品为主。
彼时的市场还没有 “健康消费” 的热潮,但刘锡潜已经看到了营养补充剂的潜力:
1994年,他拉着美国企业合资成立禹王制药,正式跨界进军鱼油领域,推出了初代国民鱼油品牌“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
当时,国内90一代“健脑益智” 的消费需求暴增,靠着“学生补 DHA”的精准定位快速打开市场,成为90后一代独特的记忆。
1999年,禹王成为国内首家能生产DHA、EPA标准品的企业,并主导制定了《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原料目录——鱼油》等行业标准,拿到了第一张鱼油生意的“入场券”。
此后,禹王生物不断加速全球化生意的进程。到2005年,禹王生物的鱼油产品已经首次出口加拿大,随后又攻入了美国、欧洲等核心市场,成为多个国家膳食补充剂品牌背后的隐形供应商。
2010年,禹王的精制鱼油年产能已达10,000 吨,产品出口到了 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真正的“规模扩张”,发生在二代刘汝萃接手后。
2015年,“创二代”刘汝萃正式主导禹王生物后。这家老牌家族企业开始琢磨着战略转型:把重心从国内自主品牌,移到了海外代工。
这是个挺务实的选择。那时候,国际上的大品牌都急需找低成本的鱼油供应商,禹王靠着产能优势接下不少大额订单,钱越赚越多,2022-2024年净利润翻了一倍多,全球市场份额冲到了8.1%,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
为了能上市,禹王生物可没少下功夫做准备,关键一步就是做了资本方面的铺垫:
2025年的时候,它完成了境外架构大调整,还拉来了美国大客户Velantra入股,这个客户占了15%的股份。
Velantra可不简单,既是禹王打开北美市场的关键渠道,还能给准备在港股上市的禹王撑撑场面,证明它确实有国际化实力。
从大豆蛋白到鱼油,从本土到全球,能成为行业老大,靠的就是“技术打底+规模做大+客户绑定”这一套组合拳。但这路走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后面也埋下了些隐患。
二
别看禹王顶着个行业老大的光环,但它的商业模式其实挺脆弱的。
一头是原材料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另一头是销售渠道大多靠别人,这么一来,行业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利润就会剧烈波动。
先看成本端的 “命悬一线”。
禹王生物被原材料拿捏得死死的。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其买原材料花的钱,占销售成本的大头,差不多每挣100块钱,就有快90块得花在买毛鱼油上。
更要命的是,它用的核心原料毛鱼油,九成都得从秘鲁进口,而且还没跟人家签长期供货合同,价格完全跟着全球渔业资源波动走。
2025年上半年,毛鱼油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先涨后跌。禹王前期看价格高,就多囤了点货,结果后来原料价格降了,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得不跟着降价卖。这一来,禹王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买原料花的钱多,一边是卖产品挣的钱少。
那段时间,高纯度鱼油的价格几乎腰斩,中低纯度的产品价格也跌了四成多。这么一来,禹王卖精制鱼油的利润就少得可怜了,盈利空间被压缩。
再看渠道端的 “失控风险”。
为了能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禹王把大部分销售的事儿都交给第三方贸易商去做了。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靠贸易商挣来的钱,占总收入的一半还多,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买卖都得指望别人。
这种模式虽说省了自建销售渠道的钱,但定价权和客户关系可就都拱手让人了。
为了能把贸易商留住,禹王还放宽了给贸易商的付款时间,从原来的30天延长到了45天。这么一来,贸易商欠的款越多,风险越大。
禹王还有个特别明显的“软肋”,就是产品结构太单一了。
它家绝大多数的钱都是靠卖精制鱼油和相关产品挣来的,药品、其他保健品业务规模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一来,鱼油市场要是有啥风吹草动,整个公司的业绩都得跟着遭殃。
就拿前几年举例,2020年到2023年,全球鱼油市场陷入负增长,禹王的营收增长速度也跟着慢了下来,到了2025年,鱼油市场虽然略有恢复,但增速还是不高。
三
放眼全球市场,禹王生物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同类市场中,国内有个竞品叫欣美加,虽然这家企业的鱼油市场份额大概只有5%,但这家企业却很舍得在研发上花钱,研发投入占比达到6.2%,差不多是禹王生物的两倍。
而且欣美加获得的专利有30多项,目前已经涉足医药级鱼油领域。
另一家国际品牌斯维诗更不用说。这家巨头80%多的收入来自跨境电商和线下直营,自己掌控销售渠道,品牌溢价高,毛利率能达到58%。
另外还有一家跨界鱼油领域的企业福雅安,背靠新华制药的渠道,直营收入占比达到60%。
现在的鱼油行业,早就不是“只要有规模就能赚钱”的时代了。
从行业周期来看,2020 年之后的需求爆发是特殊情况,现在已经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博弈”,全球鱼油市场未来五年的预期增速只有7.9%,想靠规模继续增长越来越难。
而且,头部企业都开始往利润高的方向转型,比如做母婴专用鱼油、医药级鱼油,或者结合益生菌做复合产品,而禹王还在靠大众款鱼油走量,研发投入不足,很难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政策环境对禹王的影响也不小。在国内,禹王以前靠政府给的补助来缓解赚钱的压力。2024 年的时候,政府补助在它赚的钱里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是补助的钱比以前少了很多,政策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小了。
在国外市场,美国是禹王很重要的一个市场,但美国对进口鱼油的关税政策一直不稳定,2025年4月就有过 125% 惩罚性关税的案例,如果政策再收紧,禹王的美国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
禹王这次冲击港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 “拿钱补短板”。
从它招股书里写的募资用途看,大部分钱要花在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研发上。禹王打算在秘鲁建个海外采购基地,签长期的毛鱼油采购合同,这样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的时候,也不至于太被动。
销售渠道方面,禹王想搭建个海外直营的团队,在欧美市场设几个办事处。目标是三年内增加直营收入,不再过度依赖贸易商了。
研发上,禹王打算投入医药级鱼油的研发,还想开发母婴、宠物专用的鱼油,以免产品太单一。
除了升级业务,禹王上市也是为了缓解财务上的压力。
2024年,禹王的资产负债率就超过九成了,到了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的净额都达到一千多万了,资金链紧张。
2024年底,禹王在高负债的情况下,还给实控人家族分了3亿多的红,这也令市场颇为质疑。
有人拿立讯精密给禹王生物提转型的建议。立讯精密是靠“技术打底 + 垂直整合 + 全球布局”从代工厂一步步变成行业巨头的。他们近三年在研发上花了二百多亿,专利都有六千多项,从做零件到做整机,还通过收购拓展业务,在二十九个国家设了一百多个基地,实现了全球协同。
禹王可以借鉴下立讯的思路,技术上多研究研究鱼油提纯,往医药级或者复合产品上突破突破;供应链上,可以依托大豆业务的经验,在海外建基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
不过禹王想复制立讯的成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禹王在研发上的投入过少;实控家族持股比例较高,财务状况紧张,很难支撑大规模的并购来补短板。
鱼油赛道仍然备具潜力。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推动下,国内鱼油需求每年都在涨,全球有近六成的人Omega-3摄入都不足,市场空间还很大。而且禹王在全球市场份额也很高,在港股市场里算是稀缺的“全球龙头”标的,能吸引一部分配置型的资金。
但风险也不能忽视。首先是估值可能会打折,高负债、分红争议、内控缺陷这些问题,可能会让机构投资者给出比行业平均还低的估值。
龙头企业的二次创业,可不是上市那么简单。上市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怎么在存量竞争的行业里,从“规模领先”变成“价值领先”。这些问题都有待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