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3 日,蓝点触控官宣完成超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珠海科技产业集团跟投,也是公司时隔3个月落地的第二轮亿元级融资。蓝点触控 CEO 刘吴月表示,资金将重点投入产品研发、产能提升、团队建设与海外市场拓展,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机器人智能化进程中的技术护城河,强化市场领先地位。
更新最新的对外披露截图(数据来源IT桔子)此图为旧图
蓝点触控是全球智能机器人力控感知技术领军企业、六维力传感器龙头,公司在力传感器行业深耕六年,2023年初公司组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并开发出多个系列型号的力传感器产品。
有行业机构调研显示,蓝点触控关节传感器国内市占率超95%,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份额突破80%,彻底打破了美国、德国等国际巨头长达三十年的垄断。其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元场景,客户覆盖智元机器人、小米机器人、优必选、众擎、千寻智能、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行业标杆企业。同时渗透至新能源汽车、医疗、航空等高附加值领域。
▍资本从人形本体向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看齐!
今年10月22日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对外宣布特斯拉原本计划 2025 年生产 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但由于供应链、成本与可靠性等问题,量产目标搁置,推迟至2026年底。而马斯克给出的最新量产制造路线图是,预计 2026 年一季度发布第三代 Optimus,并将建设一条年产百万台 Optimus 的生产线,于 2026 年底开始生产。

反观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智元机器人是2025 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出货领跑者。截至 10 月,其主力产品远征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出货约 1000 台,轮式人形机器人精灵 G1 出货量也已超千台,两大核心产品线合计量产超 2000 台,公司明确表态目前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企业,规模超越特斯拉 Optimus。
此外,得益于春晚扭秧歌的爆火,上半年宇树科技H1 和 G1 累计出货量已超过 400 台,2025全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为 2000 台。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已收到车企超过 500 台的意向订单,且在 2025 年获得了多个超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大单。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让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赛道受到更多关注,截止笔者发稿,上市企业三花智控(人形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从去年(24年12月31日)874亿元市值一路飙涨到2037亿元,市值增长1.331倍。拓普集团身为特斯拉供应链核心成员,在机器人执行器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年初(1月2日)市值为 804.07 亿元,而11个月之后总市值以迈入千亿阵营,达到 1183.47亿元。
而资本市场,卧龙电驱相对蓝点触控更具参考性,其产品与客户与蓝点触控存在一定重合。公司主营全数字化伺服驱动产品、无框力矩电机、高爆发关节模组均用于人形机器人,合作对象有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相关数据显示,年初(1月2日),卧龙电驱总市值约为 224.25 亿元,而11月7日卧龙电驱收盘价为 44.79 元,市值达到 669.7 亿元,增长了约 2.12 倍。
从上述代表企业来看,资本正逐渐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倾斜,尤其是具备IPO上市能力的头部黑马企业。
▍为什么是蓝点触控?又为什么必须是蓝点触控?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成为资本焦点之前,关节力矩传感器与六维力传感器应用场景高度聚焦于抛光、打磨等对操作精度要求严苛的精细化工序,其核心价值在于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高、质量稳定性难把控的作业,也被视作高端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仅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两大细分领域,每年对高精度力控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就超过数十万套,但由于技术门槛要求高,包括需要攻克多维度信号同步采集、复杂工况抗干扰等算法难题,全国范围内能实现稳定量产的企业始终寥寥无几,市场一度被少数外资品牌主导。
刘吴月在展会现场讲解(左:王田苗 右:刘吴月)
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主修飞行器动力工程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他曾任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9 年,工作满 5 年的刘吴月决定创业,成立蓝点触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力传感器领域。
依托前期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加之核心团队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顶尖科研机构,蓝点触控成功突破弹性体设计、六维信息解耦算法等关键技术难题。公司拥有高性能弹性体设计、嵌入式硬件电路、高精度结构解耦算法及六维同步校准在内的四大平台技术,是国内首家实现机器人力控传感器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蓝点触控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
其自主研发的六维力和关节力矩传感器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其中六维力传感器具备0.1% FS 的超高精度,响应频率高达 10kHz以上,重量和体积较传统产品降低 80%-90%。凭借过硬的技术与产品实力,蓝点触控仅用不到 4 年时间便成功跻身力传感器行业第一梯队。
蓝点触控关节扭矩传感器
2023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刘吴月敏锐地嗅探到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增量预期,并在当年独立组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并迅速开发了针对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轻量化的六维力传感器与关节传感器等产品,并与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进行规模化供应。除六维力传感器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外,蓝点触控的关节力矩传感器在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突破10万套,占国内总出货量95%以上,持续领跑行业。
▍广东改造扩大产能为26年规模化交付做准备
广东已成为蓝点触控的核心产品生产基地,这一布局早在企业发展初期便已启动。据了解,2019年蓝点触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创始人刘吴月于2021年便着手在广东落子,率先在开平市水口镇搭建抛光打磨工作站,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机器人相关销售与服务业务。随着华南市场业务的逐步拓展,蓝点触控(江门)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正式完成注册登记,目前蓝点触控北京定位产品研发,而广东则定位产品生产加工。
蓝点触控(江门)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调试
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蓝点触控加码广东产能的核心动力。机器人大讲堂获悉,2025年以来,蓝点触控的订单量呈现指数级攀升。为应对激增的市场需求,蓝点触控积极推进生产环节自动化改造与SOP标准化建设。在广东新建的生产基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新一代全自动机器人关节力传感器生产线已投产,成为国内首条专用机器人力传感器产线。该产线设计年产能达关节力传感器100万套、末端六维力传感器20万套,将推动该公司整体产能提升3至4倍。
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可复制性,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了核心支撑,也成为其在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赛道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高精度力觉传感器是下一个产业突破风口?
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规模化量产的前夕,立德机器人平台携手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等十家单位共同发布的《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2.39 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交付的早期阶段,并预判在未来5年内进入到量产爬坡期。

在这一产业风口下,力觉传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实现“触觉”感知与物理交互的核心部件,其战略价值日益突出。以特斯拉Optimus Gen 2为例,单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需搭载4个六维力传感器及28个关节力矩传感器,这两类核心部件的成本占比达整机BOM成本的15%。随着下游需求的放量,一个规模庞大的力觉传感器新兴市场正加速成型。
“当前人形机器人落地已跨越‘原型验证’阶段,在数据训练、迎宾展示、商业演出及部分工业限定场景中,已形成批量稳定的需求。”刘吴月进一步强调,其中“数据训练”场景尤为关键。通过采集机器人与真实物理世界的交互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AI模型及控制算法,是高阶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核心路径,而高精度力觉传感器正是这场数据采集工作的核心“数据入口”。
▍结语与未来:
蓝点触控刘吴月介绍,公司当前聚焦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力控传感解决方案,相关产品研究进展将后续对外披露;同时正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目前已在欧洲实现一定规模业务覆盖。本轮融资获红杉中国、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等机构支持,将进一步加速公司全球化布局。
早在今年7 月,刘吴月就曾对机器人大讲堂表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催生的核心零部件需求,已成为蓝点触控的第二增长曲线。公司已连续三年实现销售收入翻倍,并明确IPO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