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企业涌向港股,IPO热潮下的九死一生
创始人
2025-11-21 17:42:36

港交所门前排起长队,却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如愿敲钟。

今年以来, 中国光储企业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家光伏与储能企业申请港股IPO,覆盖从辅材、电池、组件到设备的多个产业链环节。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阳光电源这样的光储巨头,也有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这样的行业黑马。 结果却是冰火两重天:少数企业成功上岸,更多企业则面临招股书失效的尴尬局面。

瞬时的热浪:光储企业奔赴港股

2025年, 港股市场成为中国光储企业寻求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跳板。据港交所数据及行业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至少9家光伏企业、超过18家储能产业链企业启动或推进港股上市程序,其中包括多家从去年延续至今的申请。这股热潮使得港交所门前排起了长队,光储板块成为其中耀眼的明星。

11月17日, 中伟新材正式在港挂牌,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第二家A+H股上市的新能源产业链核心企业。该公司是锂离子电池用镍系和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pCAM)的全球领导者,自2020年起出货量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8月25日,光储巨头 阳光电源在发布史上最强中期业绩的同时,宣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赴港上市。这家总市值超2000亿元的企业表示,赴港上市旨在 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

同样在8月, 英发睿能向港交所递交申请,这家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5月, 晶澳科技公告称,其H股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公司计划通过港股上市打造国际化资本平台。

同月,钧达股份成功在港交所挂牌,成为首家实现“A+H”双平台上市的光伏电池企业。

3月25日, 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立于2022年5月的 思格新能源也提交了上市申请,这家公司由前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许映童创立,一路奔袭冲刺,在市场上有着赫赫战绩。

成功者寥寥:一场过独木桥的游戏

踊跃递表的背后,结果却大相径庭。

成功上市者屈指可数。 钧达股份已于5月正式登陆港交所,据其招股书披露,75%的募集资金将用于阿曼5GW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建设。

阳光电源的港股IPO申请已于10月5日获得港交所受理,目前正在审核中。

更多企业则面临招股书失效的困境。9月25日, 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因半年有效期届满而正式失效。这是继2023年A股IPO折戟后,这家储能行业独角兽 第二次上市失败

无独有偶,8月21日,港交所公告显示,“储能黑马” 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因未能在规定的6个月内完成上市聆讯而失效。

果下科技在首次招股书失效后,已重新递表。而 建邦高科则在招股书失效后,于11月6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谁被拒之门外?

无论趋势如何,总有一枝独秀的成功者,当案例积攒到一定数量,共性便逐渐隐现。

港交所往往更关注财务健康状况。海辰储能的招股书显示,其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83.15亿元,两年增长37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不到30天延长到2024年的近200天。

即便是成功上市的中伟新材,也暴露出光储企业面临的普遍 财务压力。该公司于2025年4月首次提交的申请曾因审核期届满而失效, 在更新财务数据后再度闯关才于11月17日成功上市。其招股书显示,公司虽然收入增长明显,但也陷入了 “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净利润从2023年的21.0亿元降至2024年的17.9亿元,且利息费用高企,2024年达到10.11亿元。

盈利质量同样关键。建邦高科财务数据显示毛利率从2022年的25.1%大幅下滑至最新报告期的12.5%,反映出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盈利质量的下滑。

思格新能源则被证监会问询 技术独立性问题。监管机构关注思格的技术是否完全依赖于华为的技术积累。

不止于此,其核心产品SigenStor光储一体机因AC插头存在过热并 引发火灾的风险,被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正式强制召回。在追求扩张速度的同时,必须将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置于首位,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成为IPO路上的“绊脚石”。

此外, 客户集中度也值得关注。果下科技2022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8.9%,2025年上半年仍达77.7%。

谁在前赴后继?

尽管挑战重重,光储企业仍前赴后继奔赴港股,背后有多重因素驱动。

A股IPO政策持续收紧,使港股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一位投行人士指出,“港股的再融资、并购等审批周期也比A股缩短约60%,便于快速补充资金”。

全球化战略是核心考量。阳光电源在公告中表示,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海外收入253.7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58.3%,首次超越国内。

中伟新材也在招股书中强调,赴港上市是该公司深入推进 “发展全球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全球产业布局。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伟新材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达50.6%。

通过“A+H”双平台上市,企业寻求的不仅是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更是 估值逻辑的国际化。港股市场为这些业务遍布全球的公司提供了国际化的定价和参照系, 其估值更贴近全球同业水平,这是单一在A股上市无法获得的关键优势。

行业整合压力也在推动企业上市。储能行业已进入洗牌期,2025年以来,申请港股IPO的储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家,但成功上市者仍属凤毛麟角。

上市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重要手段。

光储企业IPO走向何方?

光储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仍将持续,但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德勤预计,2025年全年在港上市的新股将达到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A+H新股将达25只。

头部企业将更受青睐。阳光电源作为光储龙头,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435.33亿元,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这样的业绩表现使其IPO进程较为顺利。

国际化布局成熟的企业更具优势。截至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产品及服务累计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1-6月,其海外收入达254亿元,占整体收入的58.4%。

技术独立性强的企业更易过关。思格新能源尽管有明星团队和产品,也因技术来源问题折戟;而如中伟新材,以过千项专利和数十亿研发投入证明自身技术实力的企业,其 技术资产才是国际资本认可的“硬通货”。

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未来,储能企业需要证明自身在不依赖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盈利的能力。

港交所的门槛不会降低,光储企业的IPO热潮却可能持续。 下一个成功上市的,会是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发基金的材料ETF(1599... 11月21日,材料ETF(159944)报收1.297元,收跌4.63%,成交金额266.3万元。换...
IPO雷达|过会两年终提交注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靳恩琦 上市委会议通过后两年多,世盟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盟...
易思维IPO状态变更为上市委会... 根据上交所最新披露的信息,2025年11月21日,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的状态从已问询...
“币圈多头”Tom Lee:加... “币圈多头”Tom Lee认为,自10月10日以来持续疲软的加密货币市场可能即将完成调整,并指出比特...
区块链板块11月21日跌2.3... 证券之星消息,11月21日区块链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31%,海峡创新领跌。当日上证指数报收于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