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5万亿元ETF市场迎来重要的规范化举措,基金简称雷同、投资者难以辨识的历史即将终结。
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版基金业务办理通知,对基金命名进行了规范。其中要求,ETF扩位简称原则上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ETF基金扩位简称不合规的应于2026年3月31日前有序完成产品更名。
据wind数据,截至11月24日,全市场ETF数量已达1367只,部分热门指数的相关产品多达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近似的ETF简称增加了投资者区分难度。
破解同质化,ETF简称被规范
近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的修订版基金业务指南,对ETF扩位简称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据新规,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增强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增强+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
沪深交易所要求,存量ETF基金扩位简称未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的应增加基金管理人简称,基金管理人应于2026年3月31日前有序完成产品更名,保障业务平稳运行。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全市场ETF规模达5.6万亿元,数量已达1367只。近年来,随着ETF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ETF简称出现高度雷同,给投资者选择产品带来了实质性的困扰。
例如,场内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已有40只,其中就有国泰基金、泰康基金旗下两只产品简称均为“中证A500ETF”,普通投资者难以通过简称区分管理人,交易时容易产生误操作。此外,40只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中,有21只ETF带有管理人简称,仍有19只不符合新规要求。
投资者告别简称困惑,仍需理性甄别
事实上,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此前已率先启动ETF更名工作,但多集中在头部基金公司。例如,包括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嘉实基金等基金公司在多只ETF简称中打上自己公司印记。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投资者在同质化名称中倾向选择“名称简单、好记”的产品,而新规强制加入管理人简称后,品牌知名度高的公司将更易获得信任。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头部机构通过降费等措施,形成了“低费率”等竞争优势。Wind数据显示,头部ETF规模高度集中,同一指数下资金可能向流动性更好、费用更低的产品倾斜,尾部产品或加速清盘。
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若缺乏品牌影响力可能需要通过差异化策略破局,例如聚焦细分赛道打造特色产品。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新规显著降低了投资门槛。此前,面对名称相似的多只ETF,投资者需逐条比对基金代码、管理人信息等,耗时耗力。但也有基金分析人士提醒,除管理人外,投资者需关注基金规模、流动性、跟踪误差、管理费等关键因素。例如,流动性差的ETF可能因买卖价差大而增加交易成本。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