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港股科技板块,正在悄然积蓄力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1日,港股科技类ETF近一月共有983.14亿元资金净流入,其中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同期合计已吸纳241.73亿元。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钟摆与中美科技博弈等因素仍是不确定性所在,但拉长时间的轴线,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加之资金南下、盈利回升、估值凹地,港股科技板块的未来表现可期。
近千亿资金逆势布局
今年十月以来,港股科技板块在流动性预期摇摆与市场情绪降温中经历了一番深度调整,板块短期承压态势尽显。
潮水退去时,有人看见风险,也有人看见机遇。
就在市场寒意有所弥漫之际,借道ETF布局港股科技板块的热情反而愈发高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1日,港股科技类ETF近一月累计获得983.14亿元净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南向资金也在持续涌入港股市场,仅在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便超7300亿港元,下半年以来更是呈现加速态势。截至2025年11月24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超1.37万亿港元,大幅超过去年全年净买入额。
同期,港股上市以真金白银展开密集回购,年内回购总额突破1535.38亿港元。
内外资齐关注
持续涌入的资金,反映了对港股科技板块未来价值的乐观预期。从当下的市场脉络来看,这份期待或许并不莽撞。
伴随“人工智能+”行动政策的推进,叠加资金南下、盈利回升、估值洼地三重动力,让汇聚了中国重要科技资产的港股科技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估值抬升机遇。
这意味着,同样的科技成长叙事,港股科技板块的定价或更为克制。
基本面也传来积极信号。在全球经济波谲云诡的背景下,近期港股科技龙头密集公告2025年三季度业绩,展现出较强经营韧性。多家科技龙头通过强化AI能力与优化业务结构,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稳健增长,为下一阶段发展积蓄动能。
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ROE水平同样从2022年的相对低点有所回升,净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利润率都呈现向好态势,或标志着企业正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盈利能力驱动的价值成长新周期或刚刚开场。
中信证券近期在研报中分析认为,2026年港股将有望受益于内部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催化,以及外部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随着港股基本面的反弹叠加其依旧显著的估值折价,港股市场有望在2026年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
该机构认为,港股不仅具备了国内完整的优质AI产业链公司(包括基础设施、软硬件、应用),叠加越来越多的优质龙头A股企业赴港上市,预计港股有望受益于境内外市场的流动性外溢和AI叙事的持续催化。
另外,据国元国际判断,港股中长期内保持韧性,短期的波动可能会带来更为良好的入场时机。国投证券明确表示,港股科技“会跟上”,相较短期的基本面和资金面逻辑,宏观流动性和基本面逻辑有望在四季度发挥作用。
多家外资机构近期亦表达了对中国科技板块的关注,港股市场作为中国优质科技资产的聚集地之一有望迎来更持续的发展。具体来看,路博迈等机构指出,AI应用端的机会正逐步扩散;瑞银则观察到国际资金对半导体板块的配置意愿增强,认为在供应链重构与需求回暖的双重推动下,存储、制造等细分领域或具备持续成长潜力。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责编:汪云鹏
校对: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