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聚焦生命本质、基本粒子、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
记者:如何理解这些入选的问题、难题?它们有何重要性?
丛斌:我所在领域入选的问题、难题跨越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和药学5个一级学科。这些问题、难题的核心在于解决生命的本质问题,即分子互作的过程。生命体原有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会导致疾病,而通过解析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可以从分子层面上找到导致疾病的原因,从而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并研发新药。因此,这一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就在于弄清楚细胞和分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揭示其关联关系和变化规律,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邹冰松: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是高能物理领域最前沿的问题。尽管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已有许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而粒子的质量起源研究对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至关重要。此外,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如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是未来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方向。
王小云:我们提出以密码分析的视角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际上已经有一批密码学家及时介入这一领域,我们国家也有一批研究人员进入了第一梯队,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员研究这一方向,体现中国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在这一领域要取得突破,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合作,尤其是在资金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合作,这有助于打通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推动拓展科学问题的研究边界,甚至引领国际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
聚焦前瞻、科研“短板”问题
记者:作为评选专家,您评选这些问题、难题的标准是什么?
丛斌:在评选问题、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前瞻性;其次,这些问题、难题应是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或某个单一科研领域的“碎片化”问题、难题;再次,还会考虑它是否能引领行业发展——与此同时,可行性也很重要,这些问题、难题必须在近期或未来几年内具有实施的可能性;最后,是长远性和创新性,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和空间广度上它们都不会“过时”,在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和预判结果上必须具有创新性。
邹冰松:在评选时,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对于前沿科学,我们看重前沿性和引导性,寻找那些能引领学科发展的关键难题;对于工程技术和应用类问题,我们更注重创新性和战略性,特别是那些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陈坚: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有其独特之处,它们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同时涉及材料、数据、制造等多个方面。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取得理论突破、解决关键科技问题,最终推动行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点:首先,对国家发展尤其是在解决全球重大问题方面,是否具有重要价值和贡献;其次,这些问题、难题是否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短板”,能否真正实现自立自强;最后,这些问题、难题是否抓住了科技的核心本质,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各方力量解决。
给科学研究“指路”,让公众更了解科技
记者:您认为这些问题、难题发布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继续扩大其影响力,以保证问题、难题高质量解决?
丛斌:这些问题通常是经过多年积淀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后提出的,能够为科学研究“指路”,指导团队培养和搭建平台。确保问题、难题高质量解决,需要围绕这些问题、难题组建国家实验室和平台,而不是先搭建平台再寻找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大对这些问题、难题的解读和科普教育,让更多公众了解这些问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