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机制安排,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的领域高效集聚,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今年以来,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并购重组等一系列举措的密集落地,资本市场打出了一整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组合拳。业内人士指出,通过资本市场将资金精准导向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既有利于驱动产业升级,也将重塑A股的市场结构。
“完善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大有可为。”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表示,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提供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的需求。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着力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聚焦服务科技创新的态势越发明显。6月,证监会宣布,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其中,“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证监会还宣布,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在并购重组市场,证监会于今年5月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提高对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的包容度,并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近日,生物医药企业恒润达生递交了科创板申报材料,申报书显示,本次申报科创板采用的是第五套上市标准。这也是继禾元生物之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正式重启以来又一家采用此标准的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日前获深交所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不断释放,今年上半年,有1493家A股上市公司共计筹划1984单并购重组计划,其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有102单,同比增长121.74%。
上交所表示,将引导股权投资机构把握住政策机遇、市场环境和社会共识,发挥好支持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和专业机构的把关能力,共同做好科创板改革“1+6”政策各项举措的宣传、落实和案例推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深交所则表示,后续将紧紧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着力点,支持更多符合“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积极利用政策工具,推动典型案例落地,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无论是从科技创新主体特性下的融资需要和困境来看,还是从我国与成熟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来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都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担负更重要的使命。”银河证券认为,“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中国将迈入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打造一批新型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资本市场经过政策的持续探索和优化,并配套推出“成长层”以及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有助于更加精准服务优质科技企业,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在债券融资方面,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的态势越发明显。今年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拓宽了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并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截至2025年6月末,科创债存量规模达2.45万亿元,其中信用债品种2.13万亿元,占比为87%。从科创信用债上市场所看,交易所存量规模为1.35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存量规模为7839亿元。
7月2日,首批科创债ETF集体收到证监会批复,准予注册。这是继年初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推出后的又一类信用债创新产品。首批10只科创债ETF基金于7月7日开始上线发行,每只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上限均为30亿元。中信建投认为,科创债ETF契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引导资金流向前沿科技领域,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科技创新企业,为其提供更多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