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郊农场果园,可以看到一幕幕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智慧农业深度实施
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上海农业进入新赛道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指的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从全国来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具体到上海,这个数据已超过80%,远超很多农业大省
■6月底,一份《上海市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方案(2025—2028年)(征求意见稿)》在市农业农村委官网完成社会公示。该方案对科技农业、智慧农业提出更高要求,明确到2028年底,“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6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等目标
夏日炎炎,沪郊果蔬长势旺盛。走进上海的农场、果园,可以看到一幕幕充满科技感、连AI都很难“想象”的真实场景——
嘉定区华亭镇,“嘉定双鲜”西瓜种植基地,本该在地上爬藤的西瓜,竟在半空中吊着生长,像一串巨型葡萄;青浦区金泽镇,哈玛匠果园,一颗颗粉扑扑的“山梨水蜜桃”圆润饱满,无人农业机械穿梭于田间,自动作业;崇明区中兴镇,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香蕉、百香果、莲雾等热带水果在大棚里长势喜人……
不久前,《上海市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方案(2025—2028年)(征求意见稿)》刚完成社会公示。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撑下,上海农业不断向智慧化发展,掀起一场“科技革命”。在科技创新杠杆撬动下,农田里的“一分耕耘”带来的可能是“十分收获”,乃至更多。
谈及“农业”,你可能会想到这些:一脚深一脚浅的水稻田、宽檐的凉帽、弯弯的镰刀、烈日下不停弯腰擦汗的农民伯伯。
谈及“上海”,你可能会想到这些:摩登的南京路、繁华的陆家嘴、“黑灯工厂”里灵活的机械臂、能造航空母舰和大飞机的炫酷流水线。
“上海”和“农业”,表面上看有点不搭。因此有人认为,上海是一座“不用重视农业”的城市。不过,这是一种想当然式的误解。
上海去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7.18亿元,相较于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经济总规模,虽然占比仅约0.5%,但上海一直很重视农业发展,并采用一种最适合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独特方式。
连续多年,4月或5月,上海都会在郊区开一场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近年来,“科技创新”这个词在现场推进会上被频繁提及。
2023年,会议明确要求,上海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2024年,会议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强农兴农,把农村生产与城市需求更好链接起来”。今年的现场推进会再次明确,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需要、服务本地农业生产”。
在上海,“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尤其是和“农业发展”,早已紧密连接、深度融合。
一来,这是国家战略。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发展农业科创、智慧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动力。
二来,这是上海选择。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看来,全国层面看,上海农业体量相对小,“跑量”没有优势。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除了有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保障超大城市自我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让相对的‘小体量’产生‘大动能’。”
“上海选择”,其实包含“推”和“拉”两方面。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上强调,要“立足上海优势和都市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海优势”是选择农业创新的“推力”;而“都市需求”则是一股“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