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
江蘇省農科院設施番茄智能化生產示范基地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在調試採摘機器人。
江蘇省農科院設施番茄智能化生產示范基地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在調試採摘機器人。 李 博攝
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區示范基地,智能農機開展翻地旋耕作業。
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區示范基地,智能農機開展翻地旋耕作業。 曾 威攝
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團隊指揮中心裡,科研人員正遠程採集農業信息。
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團隊指揮中心裡,科研人員正遠程採集農業信息。 何 寬攝
炎炎夏日,卻不見“汗滴禾下土”。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新林村伏羲農場內,晚稻栽植成片,農業機器人穿梭田間、巡檢苗情,各類傳感器遍布其間,探測墒情、氣象、病虫害等信息,並實時傳輸到后方的指揮中心。
“這裡就像人的‘大腦’。”95后農田管理員侯廣宇坐在指揮中心,手持平板電腦,遠程操控著農業機器人,“農場‘聰明’了,人在屋中坐,就能干農活。”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先進科技,怎樣作用於智慧農業?近日,記者在多個智慧農場進行了探訪。
進行推演預判選擇更優方案
作為智慧農場,伏羲農場是中國科學院發展智慧農業的試點項目。2023年,項目團隊在河北雄安新區建設了技術與數據總部。目前,伏羲農場已被推廣到內蒙古、重慶、安徽、湖北等地,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持續走深。
“傳統農業,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運用大數據,能夠在播種、灌溉、植保等各個環節進行推演預判,選擇更優方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張玉成表示,伏羲農場圍繞墒情、氣象、病虫害等開發、訓練了相關模型和算法,在決策層面為高產、穩產提供了可靠支撐。
田野上的新鮮數據,不斷涌入算法“大腦”。我國智慧農業正加快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農、牧、漁等智慧農場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對農業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感知、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
河南省內鄉縣大花嶺村,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牧場裡,有一名特殊的“獸醫”——智能巡檢機器人。它集成了多種傳感器,可自動探知牲畜的體征。“比如,它能通過紅外熱像儀和智能溫度計,識別牲畜的體溫變化,發出預警。”公司智能診斷負責人胡義勇介紹。
山東省萊州市三山島街道,工業化循環水養殖車間內,智能投喂技術根據魚類規模和習性,精確把控餌料分量。“這套模型,不光能記錄魚的行為,還能進行深度學習,構建模型和算法。”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說。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成立智慧農業專家咨詢委員會,以加強戰略研究和統籌協調﹔在標准體系方面,已累計立項行業標准122項、發布實施26項,有力促進了智慧農業規范健康發展。
去年10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到2026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0%以上﹔到2028年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術助力糧油作物和重要農產品節本增產增效的作用全面顯現,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2%以上。
助力降本增效開拓應用場景
智能溫室大棚,一派生機盎然。在江蘇省南京市湯山翠谷現代農業產業園,佛羅倫薩等番茄品種長勢良好,智能水肥一體機上顯示著各個種植區的施肥情況。午間,隨著溫度升高,天窗、風機自動開啟,調節室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