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蜜瓜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8700483】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8700483】.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文/图)傍晚时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步道上,市民陈女士举起手机,拍下了暖黄色路灯下的惊喜一幕:一只大山雀衔着枯草,灵巧钻进灯杆小窗。“路灯还能当鸟窝,太暖心了!”她笑着对记者说。
最近,“飞鸟入灯”场景被市民拍摄上传网络后,这处“特别设施”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深圳将科技与生态相结合的巧思,被更多人熟知和点赞。
从14个“路灯鸟巢”到百盏生态灯
“鸟巢路灯”的诞生,源于2020年春天的意外发现。
当时,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保育员戎灿中巡园时,看到一只大山雀围着路灯打转,最后钻进了通风口。带着“它难道想在这筑巢”的疑问,他和红树林基金会(MCF)志愿者排查全园190盏路灯,果然在14盏灯里找到了大山雀的巢穴。
“大山雀是‘次级洞巢鸟’,没法自己啄洞,只能靠天然树洞安家。”戎灿中告诉记者。城市公园天然树洞稀缺,路灯通风口成了它们的“临时避难所”。但是,公园的路灯内部中空,鸟巢常常因为结构不稳定而掉落,导致大山雀繁殖成功率低。更危险的是,鸟类在通电灯体筑巢,还可能引发短路。
公园团队没有选择“驱赶”,而是决定改造路灯。2023年起,他们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开展大山雀的繁殖生态学研究。最终提出一个优化方案:选择590纳米波长的琥珀色灯光(在日本、中国台湾和澳门有生态保护成功案例),减少对昆虫和夜间光环境的影响;结合过往大山雀巢址选择规律,科学设置路灯位置;路灯巢箱内加装星光级摄像头,工作人员用手机就能“一键查巢”,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收集更多繁殖相关数据。
如今,100盏“鸟巢路灯”已在公园落地,其中,40盏带巢箱的灯成了大山雀、鹊鸲的“抢手房源”。“我们还和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合作,监测巢箱内的温度、湿度,了解洞巢鸟在巢箱内繁殖的微气候,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数据。”戎灿中说。
全市多数公园闭园后熄灯助鸟儿安眠
“鸟巢路灯”只是深圳生态保护的缩影。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大通道的关键节点,深圳一直在城市细节中为鸟类腾出空间。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近百种候鸟会在深圳湾停歇、觅食。这段时间,深圳的公园大多在23时闭园后关灯,确保夜间处于黑暗状态,既护佑鸟类休息,也对夜间活动的兽类友好。部分大厦外侧玻璃幕墙贴有防鸟撞波点贴纸,全国首道候鸟保护隔音墙也落地深圳。为避开红树林核心地带,滨海大道建设时特意北移260米,用道路的“退”换生态的“安”。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18年启动时,将生态保护纳入规划,系统性开展鸟类友好园区建设研究。2021年5月,合作区在全市率先发布鸟类保护生态影响研究报告,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建设屋顶绿化、打造鸟类友好建筑立面、减少光污染等措施,为候鸟腾出迁徙通道。
民间力量也在积极参与。今年,我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落户大鹏新区西涌社区,通过管控夜间照明、减少光污染,既保障居民生活,又保护动植物夜间栖息地,还实现了能源节约。
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爱鸟护鸟行动
深圳在生态教育上同样发力。不久前,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斩获全球第二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及“星级湿地中心奖People单项奖”,成为全球16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
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是深圳首个市政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由红树林基金会(MCF)运营。依托深圳湾的候鸟资源与红树林生态,中心开发设计“候鸟观测课”“红树林生态探秘”等科普活动,专业志愿者带市民辨认鸟类、了解湿地功能,让保护生态从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如今,它已与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一起,成为深圳第3家获国际奖项的自然教育中心,环深圳湾片区多家单位也入选全球“星级湿地中心”,湿地保育成果获国际认可。
如今在深圳,从“鸟巢路灯”护一只大山雀的家,到深圳湾“为鸟黑灯”守万只候鸟的眠,再到自然教育中心带市民读懂湿地之美,生态保护已从“单点行动”变成“全城共识”。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参加观鸟活动、学习保护知识,跑步绕开鸟类栖息区、拍照不随意惊扰生灵——这些细微变化,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城市日常,也让深圳这座科技之城,始终带着守护生灵的温柔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