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乐捉鸡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5991307】
2.详情加微信【5991307】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资组/郑权 8月27日,新国都发布公告称,拟发行H股股票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目的是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 从资金充裕度角度而言,新国都去港股上市募资的必要性不足。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新国都账面上的广义货币资金合计超43亿元,占总资产的70%以上,有息负债仅2.18亿元,净现金头寸高达41亿元。更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份,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3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及证券投资,可见公司十分“不差钱”。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新国都盈利连续滑坡,2024年更是大幅裁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斥巨资理财和“炒股”是否不务正业?去港股上市募资又是否合理?新国都2024年净利润大降与并购标的有关,公司历史上曾有多起高溢价并购但暴雷标的也不少,公司连续将部分高溢价现金买来的标的低价转让,是否损害公司利益待考。 盈利不断“滑坡” 前脚大裁员后脚港股募资 资料显示,新国都支付科技服务商,业务主要涵盖支付服务、电子支付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2010年,新国都在创业板上市。 上市后的新国都,频繁并购,不少高溢价并购标的出现暴雷,导致公司利润大起大落。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新国都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下降,尤其是盈利连续滑坡。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新国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48亿元、15.2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2%、3.17%;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34亿元、2.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8.98%、38.61%。 新国都表示,2024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包括因收购的嘉联支付涉及以往年度涉税事宜调整,预计影响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金额为-32,502.47 万元;此外合并的长沙法度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法度)存在商誉减值事项,当年商誉减值1.22亿元。 盈利大幅下滑背后,新国都连续大幅裁员。wind显示,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新国都的员工总数分别为2821人、2745人、2471人、1571人,连续三年减员,尤其是2024年年末较2023年末减员900人,减员比例高达36.4%,2024年末的员工总数较2021年末减少44.31%。这意味着,公司三年的裁员比例接近45%。 员工是公司最核心的资源之一,连续裁员意味着公司在主动缩减人力成本,背后可能是营收下滑、利润收缩,不得不通过“降本”维持生存,“连续多年裁员 + 业绩乏力”是公司经营恶化的典型信号。 在盈利连续滑坡、大裁员的背景下,新国联却要去港股募资,目的是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速海外业务拓展,构筑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投资者对新国联前脚大裁员、后脚去港股募资的合理性感到不解。 净现金头寸高达41亿元 拟拿最高30亿元理财和“炒股” 从资金充裕度的角度讲,新国都去港股上市募资的必要性也不足。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新国都账面上的货币资金高达26.4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6.79亿元,二者合计43.27亿元,占总资产(61.1亿元)的70.81%。 不仅账面资金充裕,新国都账面上的有息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之和)也十分少,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仅2.18亿元。并且公司资产负债率不高不到30%,主要负债是一些经营性负债及备付金、往来款等。 从广义货币资金与有息负债的差额计算,新国都账面上的净现金头寸超过41亿元,看上去并“不差钱”。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份,新国都发布公告称,拟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及证券投资的总额不超过(含)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其中,进行委托理财的额度不超过(含)2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进行证券投资的额度不超过(含)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为56.91亿元,叠加公司盈利大幅下滑、刚刚大裁员,此时拿最高30亿元理财和“炒股”(最高金额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五成),是否有不务正业之嫌? 高溢价并购频暴雷 连续“高买低卖”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上文提到,新国都2024年净利润大降与收购的嘉联支付及合并的长沙法度有很大关联,其中嘉联支付影响净利润高达-3.25亿元,长沙法度商誉减值高达1.22亿元。 2018年,新国都以7.1亿元现金收购嘉联支付100%的股权,形成商誉约5亿元。目前新国都收购嘉联支付形成的近5亿元商誉还没有减值,未来一旦嘉联支付出现经营不善或其他恶化事项,面临巨额商誉减值风险。 新国都的高溢价并购不止嘉联支付一家。从2015年开始,公司不断进行现金收购,到2018年至少有6起收购。 wind数据显示,2015年6月,新国都斥资2.52亿元收购了浙江中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正智能)100%股权,收购溢价高达296%。2015年8月,新国都用5000万元认购大拿科技30%股权。2016年8月,新国都用5亿元的巨资购买了公信诚丰100%股权,收购溢价高达1287.68%。2018年4月,新国都以7.1亿元现金收购嘉联支付100%的股权,收购增值率高达233%。2018年8月、9月,新国都分别收购了惠州惠信100%股权、鼎嘉信息30%股权。 新国都的高溢价并购频繁暴雷,主要表现就是中正智能、公信诚丰。2020年,因公信诚丰及中正智能业务开拓及经营结果不达预期,公司对两家标的合并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约10,694.14万元,是公司当年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中正智能、公信诚丰两家公司早就有经营不善端倪,主要是一个业绩承诺未达标,一个踩线达标。交易对方承诺中正智能2015 年度扣非归母净利不低于1,800万元,2016年度不低于2,340万元,2017年度不低于3,042万元,三年不少于7182万元。但实际上,中正智能三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为6726.88万元,没有达标。 公信诚丰属于“踩线”达标。交易对手承诺公信诚丰2016-2018年度需累积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5亿元,实际上完成1.52亿元,可谓精准。 更有意思的是,新国都高溢价斥巨资买来的中正智能、公信诚丰,却低价对外出售,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2021年7月、2023年11月,新国都分别转让中正智能15%股权、40%股权,转让价款分别为1950万元、3360万元,合计5310万元。而在2015年6月,新国都斥资2.52亿元收购中正智能100%股权,转让的55%的股权账面浮亏约8550万元。 2023年9月,新国都丧失对公信诚丰控制权,丧失控制权时点的处置价款为1000万元,较5亿元的收购价格账面浮亏4.9亿元。5亿元现金以近13倍溢价买来的资产,竟然1000万元处置,投资者感到一头雾水。并且,公司没有公布转让方,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有待考证。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