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夫熊猫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6355786】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6355786】.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罗技logitech G102二代游戏鼠标,专为游戏玩家打造。它是一款RGB鼠标,很适合玩吃鸡、绝地求生这类游戏。鼠标采用了轻量化设计,使用起来更灵活便捷,能让玩家在游戏中操作更加顺畅。
现在在拼多多购买这款鼠标,活动售价72元,下单立减6.1元,只需下单1件,进入百亿加倍补购买,实付低至65.9元,原价72元,现在以更实惠的65.9元就能将它带回家。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新浪科技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用“AI流浪汉”玩“整蛊游戏”?不好玩也不要玩!
有不少人玩起了这种惊悚的整蛊游戏!
01
女子整蛊丈夫
警察出警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李女士发送给丈夫的流浪汉闯入家中的照片(系AI生成)
▲李女士通过某AI软件生成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的记录
事件公开后,不少人说妻子不懂事,怪丈夫太冲动。可仔细想想,妻子或许不是故意要浪费公共资源,只是没有想到AI造的假能这么逼真;丈夫也并非太冲动,只是看到家人可能有危险,第一反应都是保护家人的安全。
这起事件中,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这对夫妻的玩笑和失误,而是当下的AI已经真假难辨。其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在滥用这一新技术,破坏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赖。而这类玩笑中,AI的工具属性从服务人变成了戏弄人。此举一旦引发模仿效应,无疑将带来更多的AI滥用问题。
02
AI整蛊成流行游戏?
据了解,近期多地出现类似AI整蛊的闹剧,有的引发整栋楼逐层排查,有的导致亲属紧急奔袭。对此,民警表示,这些高度逼真的图像往往能瞬间击溃家人的心理防线,而这个看似无害的玩笑,本质是利用AI技术造谣传谣,更是对公序良俗的严重挑衅。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此类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法律红线,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律师周兆成认为,从法律层面看,并不是仅本人打电话才算报假警,明知家人可能会误判报警,还故意制作AI图片、视频,属于间接故意,可能算共犯。此前,某地曾有人利用AI制作假寻人启事,说女儿被拐,家人信了报警,最后被行政拘留。
周兆成表示,因这一行为报警,占用的不仅是警力,还可能是别人的救命机会。如果被警方认定是报假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面临5天至10天拘留的处罚,同时需缴纳500元罚款。如果视频被转发从而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编造虚假信息罪,最高能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用流浪汉整蛊家人的做法,不少网友表示不解,狼来了的故事有人到现在还没学会。还有网友提醒:以玩梗的名义做情感测试,是一种关系的消耗。
03
别让AI毁了信任
信任看似抽象,但实则是社会运转的隐形骨架。爸妈说天冷加衣,我们不会怀疑;伴侣说家里没事,我们能安心工作。这份信任,是维系家庭情感联结的纽带。气象预警、官方通报、公共服务信息这些消息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响应、快速执行,也源自于公众对权威发布的信任。
但近些年,由于极低的成本,AI在一些领域、场景中被滥用,这种信任正面临被侵蚀的隐患:日喀则地震被压男孩的假图曾经刷屏互联网,上海30万居民撤离的谣言不断扩散引发恐慌......
这是不是AI做的假?一旦成为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第一反应,家庭关系、社会协作等,都将被真假的质疑所羁绊,在一次次验证中,社会运行的成本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减少了。
更棘手的是,一些平台的流量机制放大了这种造假危害。在部分平台,往往点击量越高、争议性越强的内容,越容易传播,收益也越高。
尤其在AI生成内容示伪标识尚未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人们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或紧急信息时,往往会被情绪主导,极少有人能先冷静验证内容是否带有AI水印,这让虚假信息有了更多传播空间。
应对AI带来的信任危机,不能只依赖于监督执法的事后追责,要把功课做在前面。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已明确的示伪水印要求,这一规定需尽快落地执行,让用户能一眼识别内容是否为AI生成;同时,平台要履行好守门人的责任,从源头压缩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尽管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对编造虚假信息作出规定,但在实操层面仍然面临取证难、定性难的问题。AI使用标准应当进一步明晰比如要求AI工具提供者严格执行实名登记与用途审核,若明知用户用于造假仍提供服务,需承担连带责任;要求平台对传播量达到一定数量级的AI谣言快速追责,让制度真正长出牙齿落到实处。
公众在面对热点事件的时候,有必要多观察细节、谨慎核实求证,在不确定真实性时不盲目扩散,避免成为谣言帮凶。这也是AI时代的媒介素养。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