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少上半天班,打工人的春天来了?
前几天,四川绵阳试行4.5天工作日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众多关注。
不光周末放假,周五下午也休息,反内卷的曙光这不就来了,打工人为之精神一振。
2.5天休假工作制,具体咋实行?都有谁能享受到这个福利?这笔账能算过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先来看看这次绵阳搞了什么大动作。
根据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的《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其中明确提到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是不是感觉曙光近在眼前了?
大家也别高兴得太早,文件说得很清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2.5天工作制”,而不是强制休息2.5天。
说白了,只是建议企业放假,但要不要放假,还得看具体情况,有没有条件。
事实上,早在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鼓励弹性作息”。
这里的弹性作息,指的就是鼓励给职工周五下午放假,但只是夏季作息安排。
另外在2019年,也有媒体报道称,河北、江西、甘肃、辽宁、安徽等共计11个省份和直辖市,同样提出了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
所以早在绵阳之前,就已经有10多个省份在推进2.5天休假工作制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多放了半天假,但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规定没有变。
也就是说,如果周五下午休息了,那么其他时间就得把这半天补回来。
那补不回来怎么办呢?
相应的,必然会在薪资上有所体现,挣的钱肯定会少了。
多休半天假,打工人无疑是最开心的群体,但老板们却大概率不愿意了:
少干半天,就意味着少半天的产出,少半天的收益,一年下来少赚一大笔。
对于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很可能需要调整排班,也会进一步增加管理成本。
尤其对于需要连续生产的企业来说,可能还会造成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下降。
之前有工厂就专门测算,发现如果全员实行4.5天工作制,年人力成本会增加15%。
当下的大环境,人力成本增加15%,对企业而言,可能已经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了。
所以哪怕是实行4.5天工作制,对于一些特殊行业,也需要考虑实际状况,具体实施。
而且这里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有人就担心了:
我做的岗位是计件工资,别提多休半天假了,恨不得晚上天天加班,因为多干半天就能多挣半天的钱。
如果工作时间短了,企业为了抵抗成本压力,会不会想方设法降低员工的工资?
如果员工多休息半天,还是要完成同样的工作量,短时间内完成相同任务,工作压力不降反增了,休息2.5天可能也就没想象中那么快乐了。
如何权衡企业端的压力,同时避免2.5天休假工作制失去这项政策的初衷,才是问题的关键。
绵阳印发这份工作清单的目标很清楚,就是为了降低打工人们的压力,让大家腾出来时间去消费。
现在我们面临消费转型的压力,需要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也就是以后要靠消费来带动经济,而不是一些低端的生产制造业。
转型的难点是什么?
是大家的观念,以前大家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没有时间也没有消费欲望,所以带动消费效果并不理想。
而如果能够休息2.5天,那么可以更大程度的释放消费潜力,从而扩大内需。
现在打工人的实际情况,是只有30%的人能实现双休,更多的打工人加班成常态。
如果是生产旺季,工厂里需要赶订单,甚至真的可能“007”,一整个昏天黑地。
当然了,很多时候打工人不是不想休息,而是没法休息,这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从根源上化解企业的成本压力,确保效益不会大幅下降?
怎样让企业心甘情愿推行2.5天工作制,跟进相关政策?
怎样解决打工人的担忧,不再担心因为休假失去工作,降低薪水?
这背后都是一笔笔的经济账,只有算清楚了,打工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周休两天半的福利。
2.5天的休假模式喊过很多次,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关新闻曝出,冲上热搜。
但目前来说,重点可能还是要看落实的效果,是不是能够刺激消费,给打工人带来福利,才能做到普及和推广。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