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唐代的大街上,甚至有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等等,虽说唐代文化开放包容,无论出现什么都不奇怪……但这句话是不是过于“先进”了?
在今天,“大无语”并不是一个罕见词。人们会用“这简直是大无语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无语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们也会这样说话吗?
真是“大可笑”,让我“大无语”
别说,还真有可能。翻看唐人文章就会发现,这种“大xx”的搭配实在不罕见。例如唐人刘肃所撰的《大唐新语》中写道:
来俊臣弃故妻,奏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正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正事商量,内史李昭德抚掌谓诸宰曰:“大可笑!大可笑!”
《旧唐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来俊臣是武周时期恶名昭著的酷吏,他抛弃原配妻子,向朝廷奏请娶太原王氏女为妻。迫于其淫威,王氏不得不答应。第二年,侍书御史侯思正仿照他的做法,强娶赵郡人李自挹(yì)的女儿。宰相李昭德听说后,觉得此事荒唐至极,于是大笑道:“大可笑!”
作为武周时期著名的“杠精”“嘴强王者”,李昭德说出“大可笑”这种毫不留情的讽刺并不奇怪。然而在唐代李绰《尚书故实》、道暹《涅槃经疏私记》等文献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句“大可笑”,可见这种用法在当时并不是个例。
在古代汉语中,“大”与“太”互为通假字,在很多时候是同一个字。因此“大可笑”也可以写作“太可笑”,看上去是不是熟悉多了?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也会感叹某事“太可笑了”,不承想在一千多年前,这句“大可笑”已经出自唐人口中,用来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解释完“大可笑”,其他“大xx”结构的词语就很好理解了。如唐代魏征主持编撰的《隋书》中写道:
(宇文)化及令释之,(许)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时年六十一。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篡权,许善心不愿前去道贺,被人捉到朝堂上。宇文化及将他释放,许善行并未行礼谢恩,扬长而去。宇文化及一看,这人竟然还敢“大负气”,立刻命人把他捉回来,大骂一顿后杀之。
许善心到底是“大负气”还是不屑于向宇文化及行礼,今天已经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宇文化及绝对是“大破防”了。
除此之外,唐代文章中还有“大奇之”(房玄龄等《晋书》)“大震电”(柳宗元《饶娥碑》)“大富有”(姚规《周易》注)等诸多类似的用法。这些词语散见于唐代变文(唐代讲唱文学的一种,由散文与韵文交替而成,内容多为宗教故事、历史演绎和民间传说)、传奇、史传、序文等各类文献中,这些文章有些出自文豪之手,有些则来自民间艺人,可见在唐代,这种用法已经遍及社会各阶层。
在这些词组中,“大”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作为具有夸张意味的程度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表达“超级”“非常”“极其”之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大可笑”就是“超级可笑”,“大奇之”相当于“非常惊奇”,“大震电”是将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指“雷声闪电极其大”。
如果对这些词组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大+动词”,如上文中的“大奇之”“大负气”“大震电”。
第二类,“大+形容词”,如上文中的“大可笑”。
以此类推,尽管唐代传世文献中并没有“大无语”一词,但它出现在唐代也毫无违和感。不过唐代虽然有“无语”一词,但它此时的意思还很原始——“安静,不说话”,因此如果唐人说“大无语”,意思大概会是“太安静了”,与今天人们说的“大无语”含义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