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7月17日刊登题为《杰米·戴蒙14岁时买了第一只股票,这位身家过亿的管理者的信条是“不要过度膨胀”》的文章,作者为尼克·利希滕贝格。全文摘编如下:
杰米·戴蒙十几岁时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当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半个世纪后,他的核心投资理念——“不要过度膨胀”——竟会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投行的风险文化基石。如今,作为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长期首席执行官(CEO),戴蒙在近期于纽约广播城音乐厅现场录制的播客节目《获得》中,谈及这一成长经历及其对他管理风格的深远影响。
戴蒙初涉金融市场是由其担任股票经纪人的父亲引领入门。1972年,戴蒙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但眼睁睁看着两年内市场暴跌45%。“华尔街的豪华轿车消失不见,高档餐厅纷纷倒闭。市场波动剧烈。”戴蒙在播客中向听众讲述早期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数十年来始终秉持的审慎风险态度。
这一教训简单却不容轻视:市场可能且必将面临困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戴蒙亲历并安然度过一连串金融危机:1982年经济衰退、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击垮大银行的房地产崩盘、互联网泡沫破灭余波,以及最引人注目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如果说戴蒙有什么信条,那便是“不要过度膨胀”。他的意思是,当所有人对某件事兴奋不已时,你要保持谨慎。他解释道,那些人最终会因过度兴奋而“栽跟头”,而你的职责就是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戴蒙说:“(金融界)一直存在这样的生态——人人都在这么做,大家都觉得没问题,而且认为‘这次情况不一样’。但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他坚持要求团队必须针对“肥尾”(即大多数人认为绝无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进行压力测试。每当听到有人说某类市场事件太过罕见、无关紧要时,他就会列举过去的崩盘案例,强调这类事件不仅可能发生,也必将发生,甚至经常发生。
这一理念并非空谈——戴蒙在摩根大通将其付诸实践,形成“堡垒式资产负债表”策略。早在监管机构设定底线要求之前,他就要求保持高流动性、稳健的资金水平和充足的储备金。戴蒙甚至自嘲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保守派会计师”——摒弃短期暴利,追求可持续利润率,通过约束激励机制以防危险投机行为,并不断审查薪酬方案,以防出现意外后果。
戴蒙说:“杠杆会毁了你,激进的会计手段也会毁了你。”他的策略优先考虑长期生存,而非短期利润最大化,即便这意味着在繁荣年份,摩根大通的业绩会落后于风险较高的竞争对手。他欣然接受这种权衡:“在顺境中,你的表现可能不如他人,但当尘埃落定,你依然屹立不倒。”
关键在于,这种风险规避并未限制戴蒙的雄心。自2008年以来,摩根大通是唯一从每次危机中都相对完好挺过来的华尔街大投行,在其他机构步履蹒跚时,它始终主导着全球银行业。戴蒙将此归功于不懈的准备,而非运气,以及拒绝屈从于从众心理或陷入危险的乐观主义。
戴蒙的理念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受父亲传统教诲的塑造,并在之后的历次危机中经受考验。在一个推崇大胆押注与超额回报的世界里,他的建议——“不要过度膨胀”,既是警示,也是持久成功的范本。(编译/邬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