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8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文中提到,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近年来,民营经济受到了较多关注。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随后,一系列支持民企的政策“组合拳”相继出台,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也在今年颁布实施。
万众瞩目中,今年上半年,我国民营经济交出了一份稳健有力的成绩单:民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多万户、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6.7%。
从“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到泡泡玛特成为创意名片,再到第三届链博会上民营企业竞相展现各类新品“链”动全球……统计数据和生动实践,展现出我国民营经济量稳质升、向新而行。
我国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首先在于支持民营经济的制度保障日趋完善。从“非禁即入”原则的确立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从产权保护到契约执行,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稳定预期。
今年颁布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更是将多年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基础。
其次,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舞台。14亿人口的消费升级需求、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绿色低碳转型创造的新空间,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会。
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持续增长,制造业民间投资的稳健上升,正是民营企业敏锐捕捉市场机遇、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的结果。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民营企业凭借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企业家精神则是民营经济保持活力的内在之源。从“杭州六小龙”的快速崛起到泡泡玛特打造国际文创IP,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一批敢于创新、善于经营的企业家群体。他们不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冒险精神,更在数字化、国际化浪潮中展现出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我国企业家精神的这种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着民营企业不断突破成长边界。
展望未来,要使民营经济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关键在于将现有政策措施落实落细。首要任务是彻底打破各种隐性壁垒,真正实现“非禁即入”。
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是恢复企业流动性的当务之急。账款拖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还会引发连锁反应,恶化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应当建立健全预防和清理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账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恶意拖欠行为加大惩戒力度。
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让支持民企的政策更加精准有效。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服务方面,需要推动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并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产品,解决好民营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难题。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