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8月20日,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以下简称“平安健康”)发布其2025年中期业绩。业绩报显示,总营收录得25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6.8%,实现了自2024年扭亏为盈后的持续盈利。在外界看来,这也是平安健康近几年业绩表现最佳。
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李斗直接以“深化协同、强化优势、健康增长”三个关键词,概括了上半年整体经营表现。通过精细化运营保险客户,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与保单权益精准匹配,平安健康在综合金融客户端(F端)及企业端(B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2%。
然而高增长亦伴随隐忧,有观点认为,若高度依赖平安集团导流,自主获客能力或仍存瓶颈。尽管平安健康强调目前F端用户仅覆盖集团金融客户中的3500万人,尚有广阔空间待挖掘,但如何拓展多元支付方,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外,财报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平安健康收入养老业务同比增长263.9%。但也同样面临服务成本高、支付意愿有限、标准化难度大等行业共性难题。
平安健康的高增长故事,要持续写就,仍需回答多个问题。如何强化独立获客能力?养老业务高增长能否持续,如何破解行业性盈利难题?AI如何从“降本”走向“增收”,完成商业化蜕变?
业绩双增长的动能为何?
在这份双增长业绩单的背后,深度协同平安集团与AI技术赋能带来的降本增效,成为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我们更加精细化的运营保险客户,让医疗健康服务权益更加匹配客户的保单,形成矩阵式服务体系。”在2025年8月2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李斗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这一策略已初步显现在用户数据上。据财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综合金融客户端(F端)及企业端(B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2%,平安健康整体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5.1%;服务付费企业客户数超3500家,B端付费用户数超360万人。
此外,服务流程的持续优化是推动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平安健康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臧珞琦归纳出三大动力:AI赋能、集采降本与规模效应逐步释放。
回顾发展历程,平安好医生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经历多轮战略迭代。初期以自建医生团队和高额补贴聚焦C端用户,提供在线问诊和健康管理等基础服务;随后进行业务调整,削减低毛利、弱协同板块,深化“医险结合”,并积极拓展企业客户,推动B端健康管理业务快速成长。
那么在战略调整之后,B端与F端付费模式是否已成为长期形态?
“我们的模式还是会员保险加医疗健康权益这样的产品载体,让医疗场景得益于保单售卖,随着客户续保加保,不断丰富医疗服务权益。”李斗在阐述当前商业模式时强调,还是回到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
尽管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但高度依赖平安集团导流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稳定客源的同时,也可能制约其独立获客能力的发展。市场上亦有声音质疑,其收入结构对集团关联客户是否存在过度依赖,是否在支付方拓展方面遭遇瓶颈。
对此,平安健康方面展现出进一步挖掘现有客户潜力的信心。“短期来讲,我们会打造服务品质,更好地服务平安集团内部的一些保险客户和企业。中长期的话,我们拭目以待,可以在服务能力不断夯实的过程中,进一步向着打造中国医健服务第一入口的目标。”李斗透露,F端业务通过平安集团近2.45亿个人金融客户进行渗透,目前服务约3500万人,仍有巨大挖掘空间。另据内部人士,企康业务和自主获客能力已成为公司高层关注的重点。
至于如何进一步拓展C端市场,能否摆脱依赖集团输血的质疑,这一切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高增长下的变现挑战
而在2023年年报,中国平安宣布对其原有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框架实施了战略性升级,转变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全新战略布局。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首次在财报中把养老服务拆分为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并列的独立营收板块对外披露。
结合平安健康招股说明书及年报数据显示,平安健康2015年至2023年的净亏损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2亿元、7.47亿元、9.49亿元、15.39亿元、6.11亿元、3.15亿元。直至2024年,平安健康回到增长轨道,实现总收入48.1亿元。其中,F端和B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2%,居家养老业务同比增长413.5%。
与此同时,平安健康持续建设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网络。在2025年上半年,其进一步扩展到线、到店、到家、到企“四到”服务网络覆盖,建立37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超3200位专家医生,合作超4000家医院、近10.6万家健康服务供应商、24万家药店、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
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平安健康家庭医生权益用户数超3500万,居家养老权益用户数同比增长83%,服务覆盖85个城市。
然而,在居家养老业务用户数大幅增长的同时,行业普遍面临的支付能力有限、服务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深层挑战依然存在。平安健康在快速扩张中同样遭遇成长阵痛,尤其是如何在标准化服务与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之间实现平衡,也对企业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财报中被反复提及的“AI”,被寄予厚望。在2025年,平安健康推出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AI医疗产品矩阵,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咨询、报告分析、复杂疾病MDT(多学科会诊)辅助、个性化康复指导等服务。AI养老管家则协助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多种养老场景。
不过,目前AI技术在其业务中仍以辅助角色为主。这一方面与技术成熟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用户接受度制约。尤其是老年群体对AI医疗的信任度有限,多数人仍更倾向于传统医患互动模式。
此外,不同AI应用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据平安健康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贺立权介绍,AI在咨询问诊中的准确率约98%,但在复杂疾病MDT辅助治疗方案方面的准确率接近80%。
从运营数据来看,AI已在降本增效方面贡献显著。财报显示,AI助力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约52%,助力业务中台运营效率提升约50%等。贺立权亦透露:“AI日承载量可达400万次,而且可以柔性增长。”
但平安健康主要依靠AI降低客均服务成本,而非直接创造收入,外部商业化尝试仍处于初期阶段。对此,贺立权表示,未来会深化医险协同场景应用,同时攻坚复杂场景应用,帮助公司经营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
长远来看,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增长,仍是平安健康需要持续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