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CRAFT)取得重大进展,其关键子系统——离子回旋加热系统(ICRF)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9月11日,科研团队将这一研究成果刊发在权威期刊《地球科学前沿》上,为这些恐龙蛋化石核发了“出生证明”。
光合生物如何适应进化?中国团队破解高效捕获利用光能分子机制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中国科学家团队最近在光合生物适应进化研究中取得一项重大发现:首次在原子层面揭示颗石藻通过扩展和优化其光系统结构来适应海洋光环境的独特策略,成功破解了颗石藻光系统复合物高效利用光能的分子机制。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两名科学家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一名科学家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打一针“胶水”治疗骨折 浙大研发“骨胶水”实现突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自主研发的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成功完成针对粉碎性骨折黏合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组,在150余例受试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项指标均达到预设标准。这一创新生物材料可用于大小骨折碎片的黏合固定,有望为骨科领域带来治疗模式革新。
研究:带状疱疹疫苗可能降低心脏病及中风风险
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能会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作风险。
8日,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修改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加强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有机衔接,科学设置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同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于9月5日至8日在重庆举行。
可提前15分钟气象预警!低空经济安全保障获得新突破
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在高精度航危天气智能感知和预警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为低空经济提供安全飞行气象保障。
9月5日19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开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于9月1日全面启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普活动,掀起爱科学的热潮。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团队联合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光催化氢气异裂领域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光催化策略,实现了常温氢气异裂。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最新研究:火星发现固态内核证据 半径600千米左右
已知火星核至少为部分液态,但之前一直无法确认火星核是否存在固态成分,相关研究因此备受关注。
据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零售配送、餐饮服务等领域试点投入,产业正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近日,记者走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妈祖院区重离子医学中心,对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了采访。
我国科学家正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月球科学研究领域。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于8月29日发布“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V2.0”。这一嵌入式专业大模型的构建,为“数字月球”云平台赋予了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