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杠杆游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714篇原创
图片来源|AI自动生成
本以为将告一段落的罗永浩西贝预制菜之争,在今天凌晨又有升级趋势。
9月15日凌晨,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再次将西贝推向舆论风口,这一切都因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份疑似带有人身攻击行为的“半截子道歉”,具体如下图。
随后,西贝的官方微博也发文致歉,如下图,无意外又迎来包括罗永浩在内的诸多网友吐槽。
这场由一桌菜引发的“舆论战争”,影响早已超越了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个人恩怨,激起的是餐饮工业化的敏感神经、消费者知情权的脆弱边界,以及一家头部餐饮企业在资本市场门前的徘徊与挣扎。
01
这事儿蜜友们应该也多少了解一些。
一切始于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并直言其价格“太贵”。
本来这只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消费者吐槽,在蜜妹看来,西贝只需要温柔安抚,再说点会进行检查改进等漂亮话搪塞,或许就能蒙混过关的。
但凭借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身蛮力,硬是将这场对抗升级到了舆论风暴的程度。可见贾总或许是懂怎么经营餐厅,但很明显不懂如何公关,和舆情打交道的。
所以这场隔空对战目前的局势很明显:西贝方完败。一顿操作之后,不仅没有挽回声誉,反而把自己越洗越黑。
02
北方的蜜友可能对西贝毕竟熟悉一点,因为它是一家西北菜餐厅。
据西贝餐饮集团官网介绍:1988年,西贝诞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
1988年那个时代的西贝规模没这么大,也没这么多科技与狠活。那会儿的西贝只是一家“黄土坡小吃店”,面积几十平方米,主打西北家常菜。
三年后,贾国龙承包农机饭店更名“西贝火锅城”,1993年正式注册西贝餐饮公司,完成从个体户到企业化的转型。
彼时的西贝还带着浓厚的地域印记,莜面、羊肉等西北食材的手工制作是其核心竞争力。
1999年是西贝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贾国龙将首家门店开进北京。为适应一线城市消费需求,2002年门店更名为“西贝莜面村”,刻意强化莜面这一差异化品类。
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14年,通过与《舌尖上的中国》IP 合作,签约黄馍馍、空心挂面等非遗技艺传承人,西贝成功塑造“手工现做”“传统美食”的品牌形象,门店数量也从2012年的30余家激增至2017年的约200家。
此后,规模化扩张倒逼西贝进行供应链变革。
2017年前后,西贝在内蒙古武川建成有机莜麦基地;2020年贾国龙功夫菜豪掷10亿元在天津建成中央厨房,希望通过中央厨房辐射京津冀地区。
这里的功夫菜就是贾国龙眼中的“预制菜”,和西贝门店的菜是不同的。在他认可的国家标准里,西贝门店的这套做法不叫预制菜。
但问题就在预制菜目前的标准不统一,各个阵营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依据来说。罗永浩也有依据:此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早就把西贝、真功夫、吉野家列为“预制菜使用率超80%”的品牌。
所以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不同,而且很明显消费者与商家对“预制”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
这个层面来讲,西贝方面硬刚罗永浩,实际上就是在硬刚所有消费者,能不输吗?
03
讲真,从西贝这边来看,作为一家此前说过想上市的,国内也有较大知名度的餐饮企业而言,需要的是一个靠谱的公关团队。
连一封道歉信都需要发几遍,这种水平怎么和深谙互联网传播的罗永浩去辩论呢。即使真理掌握在你手里,互联网都能把白的说成黑的,何况你手里掌握的真理含量并不多?
预制菜行业本身就处于一个“脆弱”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它被资本和市场视为万亿级蓝海,是餐饮工业化的未来方向;
另一方面,它在消费者心中却与“不新鲜”“没营养”“料理包”等负面标签深度绑定。行业标准的缺失、信息的极度不透明,使其成为一个信任的“洼地”。
这场风暴过后,无论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预制菜行业,还是深陷泥潭的西贝,都站在了一个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
在蜜妹看来。此次事件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消费者知情权的普及。出台国家标准,强制餐厅在菜单或显著位置标明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或主要使用预制食材,将是大势所趋。
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标准与分级加速落地。据第一财经报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之于西贝,这场舆论风暴的影响远未结束,其需要以远超公众期待的姿态,进行一场彻底的“透明度革命”。
在未来的牌局中,无论是西贝还是其他餐饮企业,谁能率先亮出底牌,谁能真诚地与消费者站在一起,谁才能赢得最终的尊重与市场。
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本 文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公开披露,特此说明和感谢!
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联系请加微信alioyer(备注:闺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