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唐唯珂
港股市场再度成为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港湾”,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3家内地生物科技公司成功登陆港股,这一数字已超去年全年总和。
9月,港股IPO市场迎来一波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热潮。9月17日,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健康160历经三次递表后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开盘大涨154.84%,报30.30港元/股,市值101.95亿港元。
与此同时,三家创新药企也加速推进港股上市进程:杭州新元素药业、上海爱科百发分别于9月15日递交上市申请,劲方医药则在9月11日至16日进行全球招股,预计9月19日正式挂牌。
据悉,这三家生物医药公司均聚焦创新疗法研发,分别布局代谢与痛风、呼吸系统及儿科疾病、肿瘤和自体免疫疾病领域,但均处于未盈利状态。
当前医药市场虽然有回暖趋势,但融资环境仍具挑战。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策略(IPO、再融资、私募、BD预付款利用等)以确保研发管线的持续推进和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对此,Pivotal碧沃投资本管理合伙人、原鼎晖投资VGC高级合伙人柳丹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未盈利创新药企需多元融资保障生存,优先通过BD合作获取预付款及里程碑款(现金流关键),适时推进私募;IPO/再融资需谨慎选择窗口期。
“资本寒冬教训深刻,企业更注重管线聚焦(砍停非核心项目)、数据差异化(提升授权价值)及现金流管理(延长存活周期),从‘讲故事’转向‘拼数据’。在走过过去这个周期的表现上,包括劲方医药在内的Biotech企业无疑是成功的,也获得了这次市场的高度认可。”柳丹说。
药企密集赴港上市
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典型特征。一款创新药平均需要12.5年的研发周期和23亿美元的投入,而临床成功率却不足10%。
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港股市场因其制度优势成为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2018年港交所推出的 18A章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关键的融资通道。
今年5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助力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政策激励下,仅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升温,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密集递交上市申请,医药行业已成港股市场备受关注的赛道。
目前市场关注的核心在于研发管线和技术实力,拥有突破性疗法或稀缺技术的企业更易获资本青睐。在产品管线维度,产品市场空间大、临床进展快的公司更易获得投资人关注。
据港交所官网,9月15日,杭州新元素药业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代谢、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疗法开发,拥有临床阶段产品ABP-671和ABP-745,以及多款临床前项目。ABP-671的独特化学结构使其降尿酸效果优于现有疗法,目前在美中同步开展2b/3期临床试验。
同日,上海爱科百发亦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大通及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攻呼吸系统和儿科疾病。其齐瑞索韦为全球首个NDA阶段RSV治疗药物,已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爱科百发还拥有多款在研候选药物,包括AK0610、AK3280及AK0901,研发管线覆盖不同疾病阶段。
此外,劲方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于9月11日至16日进行全球招股,每股发售价定为20.39港元,预计于9月1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据悉,劲方医药成立于2017,专注肿瘤及自体免疫疾病。目前,其核心产品GFH925为中国首款KRAS G12C抑制剂,2024年获批上市;另一核心产品GFH375正在国内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柳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估值承压的背景下,对于真正优质标的更具备选择性意义。作为兼具确定上市产品和更大潜力空间的领军标的,以劲方医药为例,本次上市既为公司带来了急需的"弹药",也意味资金可以实现优化配置。此次上市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14.44亿港元,能极大支撑未来几年的研发投入,促成下一个重磅管线的出炉。此外本次引入知名基石投资者,增强市场信心:此次上市引入了包括RTW基金、OrbiMed等9家专业知名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1亿美元。
“这即使在市场低迷时期,也显示了专业投资机构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有助于稳定股价。港股上市本身就是一种背书,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和潜在合作伙伴。港股创新药板块相对比较脆弱,良莠不齐,一些其它公司的波动,可能导致市场情绪影响公司上市时的定价和短期估值表现。”柳丹说。
港股市场的资金热度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持。新元素药业完成D轮融资后投后估值达30.5亿元;爱科百发D轮融资投后估值46.9亿元;劲方医药累计完成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4.21亿元,显示出投资者对研发管线和创新能力的认可。
有业内人士称,由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资本回流带来流动性溢价,而生物科技企业依赖于融资发展,因而获得了估值溢价。此外,具有商务拓展潜力和全球化布局水平强的企业尤其容易获得市场高估值。
加速商业化进程
市场方面,港交所科企专线及18A章制度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定制化上市通道,显著降低了研发型企业的融资门槛。同时,港股市场为创新药企构建了全球化发展平台,有助于推动海外业务拓展与国际临床研发合作。
总体来看,港股创新药上市潮体现出政策引导、资本驱动与企业研发积累的叠加效应。三家企业虽各自聚焦不同疾病领域,但均面临研发投入大、临床验证周期长、商业化路径尚未完全明确的现实状况。
这也是由于虽然上市潮持续升温,但市场对未盈利药企的风险关注并未减弱。当前多数企业仍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目前无产品获批,尚未实现盈利,未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财务方面,相关企业普遍亏损明显,新元素药业、爱科百发及劲方医药均未实现商业化产品销售。新元素药业在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连续亏损,分别为约9742万元、4.34亿元及1.65亿元,亏损主要源自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
爱科百发同样未实现盈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2.70亿元、1.97亿元及1.04亿元,其收入仅来自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乙型肝炎候选药物的项目。
劲方医药已有核心产品GFH925获批上市,但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主要由信达生物负责。2024年1月,公司与信达生物签署补充协议,终止GFH925在中国境外的选择权,并需向信达支付2000万美元等款项。
总体来看,尽管港股创新药板块上市节奏加快,政策和资本市场为研发型企业提供了便利,不少药企仍处于研发密集期,短期盈利能力有限。
对此,柳丹认为,赴港上市募资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其实现从“有产品上市”到“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跨越的关键一步。同样以劲方医药为例,资金将支持GFH925的海外临床开发,包括其与西妥昔单抗联合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Ib/II期临床试验(KROCUS试验),以及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欧美启动的III期临床试验。推动GFH925在其他适应症(如结直肠癌CRC)的探索。这些布局对于GFH925在全球市场与安进(Amgen)、Mirati等巨头竞争至关重要。
“资金也将用于支持其他候选产品的开发,这有助于医药企业打造一个更加均衡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为未来的价值释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柳丹说。
也有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港股作为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跳板,能为上市企业在BD层面提供较大助力。与此同时,A股科创板也为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重新敞开了IPO大门。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禾元生物、北芯生命两家医药企业已先后成功过会,百奥赛图、恒润达生等近20家医药企业已进入问询阶段。
截至2025年7月底,已有7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港股18A上市,20家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登陆A股。这些上市公司中,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部分企业已实现扭亏为盈或亏损显著收窄。
未来,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将取决于核心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监管审批速度,以及合作伙伴的执行和市场拓展能力。港股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全球化发展平台,但短期内的不确定性仍是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实习生彭雅雯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