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友谊互动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6355786】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6355786】.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职场“神器”什么情况下可能成为泄密隐患?工具提供方在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什么?
“黑科技”也要守住“红底线”
对话检察官:警惕办公科技成为泄密工具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一些“黑科技”工具的出现,显著提升了办公效率,成为职场中的“神器”。AI写作助手能够快速生成法律文书;智能语音识别显著提升了会议记录、询问笔录等文档制作效率;传图识字、信息转换工具实现了文档格式的便捷转换……这些工具的使用,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成为现实。
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办公工具也可能成为泄密隐患,“黑科技”也有其不可逾越的“红底线”。人工智能工具可能记录、存储用户输入的敏感信息,云存储服务可能面临数据泄露风险,甚至看似无害的日常办公软件,也可能存在数据上传至境外服务器的潜在威胁。
正值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记者围绕办公科技使用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与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赵轶共同探讨“黑科技”的“红底线”。
记者:在日常办公中,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使用一些办公工具处理涉工作敏感文档的行为也存在风险。从法律层面看,这类因不当使用办公科技导致信息泄露的行为,可能违反哪些法律法规,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
赵轶:可能涉及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实践中要看涉密内容以及定密等级。
对于个人而言,尤其是从事涉密工作的人员,应当从思想根源上保持足够的重视,熟练掌握基本的保密常识和保密技能,在采集、制作、收发、使用、管理、传输、存储、销毁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及信息载体,必须严格执行相关保密管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应用,如AI写作、传图识字、智能语音助手等工具,应当牢记禁止用来处理涉密信息。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也需要第一时间核实是否包含涉密内容,不能存在捷径心理,只求工作效率,不顾保密纪律。因此,全体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保密就是政治”的理念,将保密意识融入办公全流程、全时段,使用任何AI办公软件或工具前,务必确认其符合保密规定,不存侥幸心理。除了工作场景以外,个人在互联网上冲浪、交友的同时,更需要以保密纪律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密从口出”,一旦发生了失泄密的行为应及时向单位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不得对单位隐瞒自己的泄密行为和泄密事实。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记者:部分办公“黑科技”会默认收集用户使用数据以优化服务,若这些数据中包含未明确标注的工作敏感信息,从法律层面看,工具提供方的这种数据收集行为是否合法?
赵轶:“黑科技”在收集、使用信息的同时也应在合理范围内,不能盲目、全盘收集,也不能将数据作与目的不相关的处理,在处理数据时,也应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具体而言,工具提供方若因无意识的数据收集,在没有进一步散布的情况下,一般不涉嫌犯罪,但是如果因为没有尽到审查、保密等义务,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可能涉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第27条规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履行上述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重要数据的处理者应当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
记者:针对办公场景中“黑科技”的使用,很多单位可能缺乏明确的规范流程,导致员工在操作时无据可依。从法律合规和风险管控的角度,您认为单位应如何加强内控,才能有效筑牢“红底线”,避免泄密事件发生?
赵轶:数据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网络安全保密要求。
通俗来讲,单位和个人需要把握的核心标准就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从单位角度来看,首先应该规范办公流程,建立技术防控体系,如部署专业的加密系统和网络防护体系,应当选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软硬件设备,进行文件加密、网络隔离、访问控制“三重防护”,确保核心数据安全。以北京市检察机关为例,随着数字检察盘活的数据量级不断提升,构筑“数据安全防线”也成为重要工作同步推进,通过采取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严格履行数据管理职责的数据专员、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及数据安全管理手段培训等一系列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织密数据安全防护网。此外,单位还应该加强保密宣传,定期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加强保密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梳理失泄密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封堵管理漏洞,建立分级负责制和追责机制,明确规定泄密事件的报告流程和责任人界定标准。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31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非涉密信息系统、非涉密信息设备存储或者处理国家秘密。
Copyrights?最高人民检察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010-65209114(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6262号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