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减少9.23万所小学,师范大学开始培养医生了。教育界,令人意外的事接连发生。
不少清北毕业生,在跟师范生抢饭碗。师范大学却纷纷抢滩布局医科,转型培养医生,争先恐后。
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去年组建医学部,如今已经坐拥六个医学类二级学院。一年招收1000多名医学生,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甚至比师范专业还要多——有人调侃:“师大?不,是医大!”
华东师范大学,也在去年8月新增2家附属医院,12月成立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
顶流的北京师范大学,更是联手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协和医班”“协和药班”,培养复合型医药领军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培养医学研究生;
陕西师范大学,拥有中药学、药物分析学硕士点,还成立了医学与文明研究院;
就连不少地方师范院校,如杭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宁德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也卷入医学教育赛道。
像名不见经传的湖州师范学院,竟然有8所附属医院。
……
师范大学,集体转型“医学新势力”,释放什么信号?
背后是时代的巨变。一边是教师岗位“卷不动”,一边是医护人员“招不满”。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已减少9.23万所小学。学校少了,教师岗位自然缩水。北京师范大学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而医疗健康领域,却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热搜上,“全国护士缺口近400万”“儿科医生紧缺”等词条频频刷屏。
不是缺人,而是急缺。
不仅如此,办医科,还是高校加速发展的“神助力”。
2023年,医学科学部不管是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还是地区基金项目,获资助项目与直接费用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大学部中的第一,直接费用占比分别高达22.5%、23.9%与28%。
不管是立项数还是立项金额,都不禁让人感叹一句:“得医学者得天下”。
所以,师范大学办医,看似“违背祖训”,实则顺势而为。
当黑板旁挂起听诊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所大学的转身,更是时代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