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受困,“药王”陨落?
曾凭借知名“减重药”司美格鲁肽一炮而红的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如今正经历严峻考验。
全球减员9000人、股价较高点暴跌超60%、业绩预期两度下调……这一切都发生在司美格鲁肽击败K药(帕博利珠单抗),登顶“药王”宝座后的半年时间里。
从资本宠儿到陷入困境,司美格鲁肽的领先为何难以延续?
01登顶“药王”半年后,司美格鲁肽突然“不香了”
司美格鲁肽的全球走红,始于一场意外的“明星带货”。
2022年,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公开分享使用司美格鲁肽一个月减重9公斤的经历,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追捧热潮。这种名人效应让司美格鲁肽迅速出圈,从一款糖-尿病治疗药物转型为大众追求的“减重药”。
受此影响,司美格鲁肽的市场表现也达到了空前高度,在2025年一季度,它以84亿美元的季度销售额,首次超越了此前领先的K药(72亿美元),取代了后者全球“药王”的地位。
然而,这一称号既是荣誉,也是靶心。在医药行业,这意味着其将成为所有竞争对手追赶的目标。而恰在此时,司美格鲁肽的专利保护也进入了倒计时。
据了解,2026年其原研专利在印度与我国市场的保护期都将结束,一场仿制药的冲击已然来临。对此,印度四大仿制药巨头早已摩拳擦掌,国内也有超过20家企业的仿制药已进入临床阶段。
更让诺和诺德措手不及的是,另一场更为严峻的技术变革正在内部爆发。
老对手礼来旗下的替尔泊肽,凭借其“GIPR/GLP-1”双靶点机制展现出更为优异的减重效果。2025年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增速160%,远超司美格鲁肽的31%,展现出惊人的市场爆发力。
业内人士指出,诺和诺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双重靶点机制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基于此,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该药物很可能在五年内成为销售额最高的瘦身药。
02“多靶点”围剿“单一路径”
这种预测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多靶点”的协同思路并不仅限于处方药领域,它正逐渐成为健康科技发展的新范式。
以近期被主流媒体频繁报道的国产护肝科技“倍-清-肝”为例,其研发公司香港生科企TS,正是凭借对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避开了与欧美传统单一成分护肝品的正面竞争,成功开辟了差异化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该科技通过科学复配二氢杨梅素、四氢姜黄素及专利菌株AKK001等前沿护肝成分,构建了“修复-抗炎-代谢”的多维协同体系,不同通路应对由熬夜、高脂饮食、频繁应酬等因素引发的肝损伤问题。
这不仅是对单一成分局限性的突破,也与替尔泊肽“双靶点”的思路不谋而合。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路径的成功。商智数据显示,“倍-清-肝”在江浙沪、珠三角等一线地区已积累稳定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35-65岁的关注健康、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从业者。
在用户反馈中,“熬夜乏力改善明显”、“酒后恢复快”、“成分清晰可查”等实际体验反馈占比超七成,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多靶点思路在解决复杂健康问题上的优势。
03创新才是医药行业唯一的“护城河”
对于诺和诺德来说,面对专利悬崖与多靶点药物的双重夹击,其应对之策堪称断腕——全球减员9000人、“精简架构、聚焦核心”。公司两度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坦言受“仿制药冲击”与“竞争加剧”影响深远。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扭转战局,仍是未知数。
司美格鲁肽的困境,几乎是每一代“药王”难以逃脱的“宿命”。正如它当年凭借更好的疗效与给药便利,从K药手中夺过权杖;如今,它也正被拥有更新机制、更强疗效的药物推向同样的历史路口。
医药行业的创新浪潮从不眷恋过往的王者,只嘉奖当下的突破。
回看司美格鲁肽的崛起与困局,其意义或许远超一款明星药物的成败。它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行业规律: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永恒的创新。
当技术的浪潮再次席卷而来,曾经的“药王”能否守住王座,已不由过去的辉煌决定,而取决于它能否在下一个浪潮中,再次挺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