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总爱琢磨新兴市场的商业故事,不是因为多专业,而是觉得里头藏着最真实的竞争逻辑,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也没有永远的霸主。
就说印度手机市场吧,前几年还被媒体吹着“本土崛起”,转头就被中国品牌彻底改写了格局,这段跌宕比很多商业小说都精彩。
它不只是手机卖得多卖得少的事儿,更藏着“借势赚快钱”和“扎根基做实事”的较量,还有大企业因傲慢摔跟头的教训。
2007年之后那几年,印度手机市场上突然冒出个“MILK阵营”。
以MicroMax为代表的本土品牌,一下子就火了。当时印度消费者拿着印着本土logo的手机,都觉得“咱们终于有能跟三星、苹果掰手腕的国货了”,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喊“印度手机崛起”,这些厂商转眼就成了“民族骄傲”。
可你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份“骄傲”的底子,其实是中国制造业给撑起来的。那会儿印度的制造业水平,说句实在话,连入门级都算不上。
本土连条能稳定生产高质量手机壳的生产线都没有,更别提屏幕、芯片这些核心部件了。
怎么办?印度厂商们想了个“捷径”:直接跑到中国找代工厂生产整机,贴个印度品牌的标签,再运回国内卖。
中国制造业的厉害就在于,既能保证手机质量稳定,又能把成本压得极低。靠着这批“中国制造、印度贴标”的手机,印度厂商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价格比三星便宜,还带着“本土品牌”的亲切感,短短几年就占了不小份额,钱赚得手都软了。
可钱赚多了,人就容易飘。这些厂商没想着“既然靠中国代工能赚钱,是不是该自己搞研发、建生产线,把核心能力握在手里”。
反而觉得“印度市场都是我的了,连三星都得让我三分,中国市场还不是手到擒来?”于是大张旗鼓宣布“进军中国”,那架势仿佛下一秒就能把小米、华为赶出去。
现在回头看,这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他们根本没搞懂,自己能在印度赚钱,不是“印度品牌”多厉害,而是借了中国制造业的“东风”,又赶上印度手机市场刚起步、竞争不激烈。
可当时的中国手机市场,早就“卷”成了血海——小米、华为、vivo这些品牌,为了抢一块份额,从产品迭代到营销打法,再到供应链控制,早就练得“刀刀见血”。
印度厂商闯中国市场,就像刚学会走路的人非要跟短跑冠军比赛,结果可想而知:连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都没摸透,产品没卖出去几台就草草收场。
可谁能想到,这场“不自量力”的尝试,不仅没打开中国市场,反而给整个印度手机行业招来了“灭顶之灾”。
中国品牌们这才反应过来:“既然你想来抢我的地盘,那我不如直接去你的地盘看看,反正你的手机本来就是我造的,与其让你赚差价,不如我自己赚。”
2014年,小米成了第一个闯印度市场的中国品牌。当时印度本土厂商还挺不屑:“咱们的手机铺满了超市、地摊,从大城市到小乡镇到处都是,小米一个外来户,能掀起什么风浪?”
他们太低估小米了,小米带过去的不是一款手机,而是一套在中国市场“卷”出来的完整打法,对当时的印度市场来说,这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第一步就是打破本土厂商的“线下垄断”,从线上撕开口子。印度厂商习惯了靠超市、实体店卖货,觉得“消费者买手机就得看得见、摸得着”。
可小米偏不,直接把国内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搬过去:在各大线上平台砸钱做宣传,把手机配置、价格讲得明明白白,再搞“饥饿营销”——限量发售,先预约再抢购。
印度人哪见过这阵仗?之前买手机要么去店里砍价,要么等商家打折,从没试过“网上抢手机”。好奇点进去一看:同样配置,小米比本土品牌便宜不少,性能还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