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星巴克员工曝“垫钱上班”
今年卖月饼“逼疯”太多打工人
“也许是我上辈子作恶多端,这辈子重生被派来卖月饼”。
最近,内参君打开小红书搜索框,输入“月饼”,跳出来的是一条条被月饼销售指标追着跑的吐槽贴。在这股吐槽大军中,最显眼的一类人群,正是星巴克员工。
不少自称星巴克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集体“喊冤”。他们说,在门店中秋月饼销售任务的压力下,不仅要不断向顾客推销,完不成还可能得自己掏腰包补。
“全职员工需要完成25盒销售目标,兼职要完成15盒,未达标部分需自费购买。”一位自称星巴克的兼职员工称,很多垫资的员工被迫在二手平台低价转卖月饼。有人号称自己已经“垫了十盒”,评论区还有疑似星巴克员工留言称,“自己垫了15盒”,垫了超3000块钱。
要知道,今年星巴克推出的月饼礼盒——“流金月饼礼盒”售价358元一盒,“圆满月饼礼盒”468元一盒,折算下来,平均一块月饼要五六十元。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是否需要背负月饼销售任务似乎与门店店长有一定关系。有自称是星巴克员工的留言表示,“我们店长就很好,不会强迫我们垫”;还有的员工表示,“上班第五天,店长压根没提过要卖月饼”;但也有员工表示,“我们店长第一天就让我卖(月饼)”。
不少网友在帖子里发表评论,有一些人质疑价格与口味不匹配。也有网友指出,这种“垫钱买月饼、买粽子”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大环境这么差,谁买快50一颗的月饼”
“真的挺想帮你们开张的,但是这个月饼实在太难吃了”
“垫资已经成为每年粽子、月饼季传统了哈”
对于此事,据澎湃新闻,星巴克中国方面回应称,“对于网友所说的情况,我们正在核实。星巴克不允许垫款自购这种行为,这是原则问题。”同时,公司方面称,请广大顾客到正规渠道购买其月饼,保障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类似的现象在酒店行业更是屡见不鲜。每年一入秋,酒店里的空气就会骤然紧绷。
销售经理的开场白从“我们订房有协议价”,变成了“今年月饼有几款新品”;前台、餐厅服务员甚至保洁阿姨,朋友圈和微信群都在发:“有没有要买月饼的?我们有内部价。”
任务如果没完成,结局几乎一样——只能自己买单。很多酒店员工咬咬牙,自己先买五盒,再分头送给亲戚朋友。送完之后,还可能剩下两盒放在家里,硬着头皮自己吃。
对这些打工人来说,中秋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温情,“卖月饼”这件事,更是成为钱包被掏空、人情被透支、心态被压垮的噩梦。
月饼,年年难卖年年卖
有品牌甚至铤而走险
今年的月饼,除了成为一线打工人“完不成的KPI”,也让品牌方为了销量绞尽脑汁。
近日,社交平台上流出一张桃李面包的电梯广告海报。文案赫然写着:“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
这则宣传“桃李蛋月烧”月饼的电梯广告因为“爹味”“拿别人痛苦做营销”引发争议。
然而,透过争议,这其实是品牌方无奈下的一遭险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下降13.55%,净利润暴跌29.7%。在主营业务承压的情况下,与其砸重金做不温不火的“正面广告”,不如冒险一试,用争议换热度。
从结果来看,桃李面包确实用道歉和“年轻人接管”的话术控住了局面,甚至短期内收获了销量增长。但长远来看,仅靠偶尔“跑偏”博出位,很难持续赢得关注和信任。
月饼越来越卖不动了,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一方面,消费者的关注度在下降。节日氛围还在,但年轻人已不再把月饼当成“必买清单”。根据天猫发布的《2024年中秋消费趋势报告》,月饼类商品的搜索量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较2021年下降了34%。
另一方面,实际需求也在缩水。据灵兽报道,慧聪网发布的《2024年企业中秋采购报告》,企业月饼采购总额较2023年下降了23%,平均单价也从186元降至142元。当前经济环境紧缩,曾经“单位统一发月饼”的场景正在减少。此外,据美团《2024年餐饮中秋营销报告》,有73%的连锁餐饮品牌都推出了月饼产品,但平均销售完成率仅为52%。也就是说,一半的月饼,都可能砸手里了。
那么问题来了:月饼年年难卖,为什么还年年卖?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门低成本、高周转的生意。月饼的利润,现在已经是公开的信息。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普通在50%-60%,部分品牌甚至超过65%。利润空间足以让品牌方趋之若鹜。
根据艾瑞咨询的《2024年中国月饼市场消费趋势报告》,星巴克月饼的复购率只有23%,远低于传统品牌的45%。但另一组数据揭开了真相:星巴克月饼的毛利率高达65%,几乎是普通咖啡产品的两倍。换句话说,就算顾客只买一次,品牌也能在这一次里狠狠赚足。
而在传统品牌中,仍有成功案例。以五芳斋为例,月饼系列成为少数实现正增长的品类,2024年销量达4117.06吨,同比增长26.92%,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3.46%。这意味着,只要营销得当、渠道稳固,月饼依旧能成为业绩支撑点。
小结
当前,距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月饼市场的冷热分化已经愈发明显。整体来看,消费需求和企业采购双双下滑,消费者兴趣逐年下降,月饼的销售压力不容忽视。
但与此同时,凭借低成本、高毛利、强营销属性,月饼依旧是餐饮和零售企业不会轻易放弃的“短期项目”。行业并非全面低迷,而是进入了品牌分化与结构调整期。
部分缺乏差异化的中小品牌被迫依赖低价促销换取销量;而一些老字号凭借稳定的口碑与渠道,依旧能在逆势中实现增长。同时,新消费品牌和跨界玩家也不断涌入,通过联名、跨界礼盒等方式博取关注。
可以说,月饼市场正逐渐演变为一场“谁能讲好故事、谁能精准找到目标客群”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