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就在那里,高效战胜低效,新技术战胜旧玩法,先进商业模式取代落后商业模式,这些规律从来都没有变过。
星巴克本土业务即将卖身中资。
迪卡侬中国抛售百亿股权。
哈根达斯中国出售计划正在筹划当中。
这段时间,国际品牌在中国加速卖身,已经成了一桩公开的秘密。
当年在中国市场不可一世的外资品牌,如今也在饱尝世间冷暖,体会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期内容,我想来聊一聊,这段外资品牌绵延40余年的中国史。
01 抢滩登陆
改革开放初期,当第一批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将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车间,以及未来可能的巨大市场之时,它们也有过和这个市场温情脉脉的时候。
雀巢入华,在东北提供奶牛养殖技术并且收购奶源,又给云南带去了咖啡种苗、购销合同各种免息贷款。
再比如宝洁,1988年就登陆广州成立合资企业,用海飞丝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用肥皂甚至洗衣粉洗头发的历史。
还有可口可乐入华之初,更是百依百顺。
必须是总裁亲自来谈合作,可以。
可口可乐只允许卖给外宾,不能消耗中国外汇,可以。
需要免费赠送中方一条装瓶线,没问题。
为何双方能如此温情体面,因为1978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343元,没什么闲钱能拿去消费。外资品牌们也知道,这个市场,远远没到分蛋糕的时候。
如果只是布局,那完全可以先礼后兵。
但到了90年代中期,当中国的城市消费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也从原先纯粹面向出口的「三来一补」,变成了出口内需一把抓的合资经济,外资品牌们终于第一次露出了它们的獠牙。
而登陆的地点,是在饮料领域。
80年代,在那个可口可乐只能低调着卖,农夫山泉、娃哈哈和康师傅还没创立的年代,中国的饮料行业是被大量的国有饮料厂统治的。其中,有8家的碳酸饮料最具标志性,包括重庆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北京北冰洋、山东崂山可乐、武汉二厂汽水、上海正广和、沈阳八王寺和天津山海关。
这八家的销量,加起来一度占据中国汽水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到了90年代,管理上的混乱,营销上的落伍,产线的效率低下,以及外资品牌(主要是可口和百事)的大举进攻,让国有饮料品牌们逐渐落寞,市场份额跌入谷底。
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吧。
为了自救,这些品牌纷纷顺应对外开放的浪潮,选择以放开股权,合资经营的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
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签订合资协议,百事控股60%。
但合资并没有带来国产品牌的焕新重生,而是引狼入室。
谁也没有想到,和天府可乐合作第二年,百事就开始大刀阔斧削减天府的生产份额,剥离天府可乐的管理人员,最后将品牌束之高阁,将渠道和产线完全为己所用。
同一年被可口可乐收购的二厂汽水,也是相似的命运,被雪藏,五六年后宣告停产,可口可乐则借助二厂的渠道,迅速完成了湖北市场的全面铺货。
七家参与合资的汽水品牌,或是停产,或是边缘化,无一幸免。
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鸠占鹊巢,将让出的市场份额,渠道和产能尽数吃下。
这段故事,熟悉中国商业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史称「两乐水淹七军」。
一场阳谋,彻底改变了中国饮料业的版图。
而类似的故事,绝不只是发生在饮料行业。
1994年,宝洁砸下1.4亿元,以65%的股份控股了本土洗衣粉品牌「熊猫」,并且买断了「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合并后,宝洁没有大力扶持这个重金买来的品牌,而是在不推广、不扩产、不推出新配方的情况下,直接提价50%,让这个品牌原地自爆。留出来的市场空间,就被宝洁的亲儿子汰渍和碧浪抢走了。
如今,熊猫洗衣粉已经销声匿迹。
也是在同一年,联合利华花了1800万美元取得了上海牙膏厂的控制权,成为了中华牙膏的所有方。
本来联合利华也是打算雪藏中华牙膏,重点卖自有牙膏品牌诺洁,偏偏诺洁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没办法,联合利华只有重新把中华牙膏拿出来打天下,但经过一番折腾,中华牙膏也元气大伤,已经和一线品牌们拉开了差距。
除此之外,美加净、小护士、大宝、活力28这些国产品牌,也都选择了卖身,此后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佛系经营,成为「爸妈才用的老国货」。
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有句名言:消灭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买过来。
而从外资企业的角度看,消灭竞争对手是次要的,它们贪图的,是战利品。
也就是单一区域的销售渠道和市场。
新中国从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产业布局呈现出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不止是整个国家工业门类齐全,各个省市也都有一套规模很小但非常完整的经济结构,并且企业能做到产供销一体化。
市场经济视角看,「大而全」、「小而全」这种时代的产物,显然是不符合主流经济学里,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的,但却也孕育了很多有趣的产业现象。
比如在很多行业,会出现大量「一城一王」的地方品牌。
除了前面提到的八大汽水,像雪糕、牛奶、白酒、家电等行业,也都有大量的「本土名片」型企业,销售范围几乎不出省,但在那个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见雏形,全国规模的物流供应链尚未建成的年代,这些品牌在本地的渠道统治力是非常强的。
问题在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它们的渠道统治力,恰好是外资品牌抢滩中国最需要的。
当本土品牌馋外资的设备、管理、市场营销和供应链,想拿来加强自身的时候,殊不知人家也在馋我们的地方渠道和市场。
合资后,本土品牌只要雪藏一两年,就会快速凋敝。
原本的产线和渠道,都成了外企亲儿子们的血包。
在那些原本国内已有成熟品牌的领域里,外资品牌们靠着资本手段,率先对中国市场完成了抢滩登陆,迫使一大批老国货品牌退出江湖。
而在电子、数码、零售、时尚、运动、餐饮、家居……这些本土品牌尚未充分涉足的消费领域,外资品牌更是大举进入,用侵略如火的节奏,定义了未来10年,中国消费市场的主旋律。
从2000年起,外资品牌迎来了它们的黄金年代。
02 钳形攻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经济增长再次步入快车道。
另一方面,加入WTO,也给了外资品牌在更多领域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这一阶段,以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雀巢为代表的外资快消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确立了领先位置,而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外资餐饮,也让中国消费者小小感受了一下连锁震撼。
可以说,关于「如何把东西卖给中国人」,外国人已经明白得七七八八了。
再往上,就是构建商业世界的根本法则了。
那什么是商业世界的根本法则呢?简单来说,就两条:
怎么把东西卖得多?
怎么把东西卖得贵?
前者,靠的是渠道,后者,靠的是品牌。
一个稳扎稳打,一个高举高打。
循着这两条路线,外资品牌们对中国市场发起了一场钳形攻势。
自下而上这部分的攻势,主角是外资商超。
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最初开放仅限于服装和百货,1995年,开放领域拓展到食品和连锁经营。
这项政策,无疑为外资商超布局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1995年圣诞节,家乐福率先登陆帝都。
上万款商品开架自选,一字排开几十个收银台,哪怕是向来见多识广的帝都人民,也没有过被如此丰富的SKU骑脸输出狂轰滥炸的经验,很快在家乐福的大手笔下沦陷。
每一天,家乐福的库存货物都会被热情的顾客一扫而空,而他们留下的,是数百万的营业额,以及供货商即使连夜送货,都无法填满的货架。
和家乐福同一年登陆中国的,还有会员制超市麦德龙。紧随其后,全球零售之王沃尔玛,以及欧尚、万客隆也陆续抢滩中国。
外资超市品牌的密集入华,彻底改变了中国零售行业格局。
它们将一种非常先进的商业模式带入了中国零售业。
那就是流量变现模式。
传统商店的赚钱方法很简单,进货,加上合理利润,卖掉。
但外资超市的做法不一样,它的规模巨大,人流量也巨大,有了大流量,就可以围绕流量做变现。于是通道费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就是超市把自家的货架当成商铺租给每个品牌。品牌想在商场卖货,不管你营收怎么样,是赚是赔,都要先交一笔房租,不交就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这笔费用就叫通道费。
通道费之外,超市还可以设立五花八门的收费名目,例如堆头费、促销费、续签合同费、条码费、节日赞助费等等。
这些费用被统称为后台收入,与前台收入(买卖差价)一起,构成了超市的整套商业模式。
可以说,在中国互联网普及之前,外资商超就已经在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了。流量变现,才是外资商超教给中国零售业最重要的一课。
早在2000年,外资超市们的平均单店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3.5亿到5亿的水平,几乎就是开印钞机的水平。到了2004年,加入WTO的中国彻底放开外资零售业。
有了政策支持,外资超市们的扩张更加凶残。
从2004年到2010年这七年里,家乐福一口气开了141家门店,是此前九年的三倍还要多。沃尔玛更可怕,开了219家门店,是此前8年的8倍。
作为线下商业的基础设施之一,超市的货架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
而家乐福,沃尔玛这些传统超市,它们货架最重要的位置,往往都是留给快消巨头和它们的亲儿子们的。
无意中,外资商超和外资快消,构筑了一个稳固的商业同盟,在00年代这个外资的黄金时代中,改写了中国线下商业的运行法则。
这就是这套钳形攻势,自下而上的部分。
至于自上而下的部分,则是品牌。
我一直以来有个观点:品牌,就是把东西卖得更贵的艺术。
而洋品牌比本土品牌高端,也更能卖得出高价,这在2018年新零售崛起之前,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共识。甚至在很多消费品领域,本土消费者的启蒙,就是由外资品牌完成的。
家居领域的宜家,快时尚的Zara,连锁餐饮的麦门K记,消费电子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咖啡领域的星巴克,都是这样的品牌。哪怕只考虑到「先入为主」,外资品牌=贵,这件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它们之所以卖的贵,只是因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也不完全。
事实上,外资品牌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止是把产品卖贵,更是因为丰富且差异化的品牌矩阵。就像欧莱雅集团,高端有赫莲娜,中端有兰蔻和科颜氏,大众定位有巴黎欧莱雅。而且不同定位,不同价位的品牌,都能有充足的预算进行广告轰炸。
长期的差异化发展,让不同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固定印象,培育起了较为忠实的消费用户。
大众品牌扛起市场规模,中端品牌赚取最多利润,高端品牌负责打出声量。
这套矩阵,才是外资巨头们真正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并不是产品力不足,而是起步太晚,没能建立丰富的品牌矩阵,也没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在外资巨头面前,往往对方只要出一款对标产品,就能让本土品牌疲于竞争,无法更进一步走向高端。
至此,这套钳形攻势自上而下的部分也凑齐了。
商超建立渠道,品牌完成收割,既能走量,也能溢价,叠加先发优势和外资先进的商业模式,钳形攻势无往而不利。
从2000年到20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度过了漫长的「黄金十年」。
星巴克、哈根达斯、无印良品……这些贵得毫无理由的品牌,都是在这「黄金十年」里,被先后捧上神坛。而在神坛之外,外资品牌的触角,早已深入普通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塑造了中国商业世界的底层规则。
而本土品牌们,则是在这套规则下苦苦挣扎。
03 地形变换
前面我们提到,外资超市曾经是中国线下商业的基础设施之一。
那么电商的崛起,就相当于将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换代,完全改变了这片战场的地形地貌。
最重要的改变,就在于有限货架,变成了无限流量。
这里又要提到一个古早互联网名词,叫做「无限货架理论」。
这个理论是《长尾理论》当中提出的,意思是线下商超受到物理空间限制,不能上架所有的商品。强如家乐福,上万个SKU,也已经是极限了。
但电商平台不受这个限制,一个平台能容纳百万甚至千万个SKU。叠加推荐算法的使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让货架数量呈现了指数级的提升。
从用户端来看,千人千面的推荐,意味着推荐更准确(也未必),转化为购买行为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而从品牌端来看,原本在超市里,我为了买超市的流量,必须花费一笔不小的通道费,这笔钱不是所有品牌都出得起的。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原本海量的流量,被推荐算法切分成了无数细小但精确的展示量。
这就很舒服了,超市里一个月十万个过客的通道费,普通小品牌可能出不起。
但互联网平台上,一天100个精准的展示量,大部分小老板都还是买得起的,而且转化率还比超市更高,那我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电商的厉害之处了,同样是从商家身上赚流量钱,外资超市只能做大水漫灌,而电商平台借助技术手段,可以搞滴灌,搞喷灌,让更小型,更本土化的品牌在平台上生长出来。
当然,不是说电商们就不喜欢外资大品牌。
相反,电商的崛起,为外资品牌带来了最后一次辉煌。
这段回光返照,大概是2016年到2022年。
原因也很简单,快速崛起的电商平台要发展,不能干等着本土小品牌慢慢长大。那些成熟的外资品牌,就是最好的血包。
2014年,阿里以53.7亿港元入股银泰,并在此后几年里逐渐成为大股东。
一家电商公司,为什么去投资一家传统百货?除了占领线下场景,更重要的是银泰手上的品牌资源。于是我们看到,银泰的帮助下,一批知名品牌入驻天猫,帮助整个淘系完成了品牌化,完成了从C2C平台到B2C平台的转型,也引入了大量知名的外资品牌。
靠着外资大牌的加持,电商平台快速完成了大众化和普及化,现在人人都知道,双十一和618家里要屯纸巾沐浴露和洗衣液。
另一边,外资大牌全面转型电商,不仅加速了外资商超的衰退,沃尔玛、家乐福、欧尚衰落的衰落,倒闭的倒闭,卖身的卖身,还让品牌形成了对线上流量的依赖。
04 攻守易势
事实上,不止是电商。2012年爆发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商业世界的版图。
外卖和团购的兴起,重塑了餐饮业的规则。
电商催化了物流快递的发展,重构了消费者与商品的时空关系,让线下门店不再重要。
短视频和信息流击败了传统媒体,改变了营销的游戏规则,让4A广告公司的方法论彻底失效。
疯狂涌入的风险资本吹大了泡沫,让所有新品牌的口袋里,都装满了黄金制成的弹药。
这一切,都击碎了过去外资品牌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线下渠道,广告营销,巨量资本,先发优势,在惊天动地的互联网浪潮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
到这个阶段,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已经完全实现了攻守易势。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但最经典的,莫过于瑞幸对于星巴克的逆袭。
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段经典的外企入华的故事。
它在中国,几乎吃上了一切能吃的红利:
城镇化水平飞速提高,中国城镇人口数从4.3亿增长到9亿。
餐饮市场规模翻倍扩张,从3000多亿增长到5万亿级别。
房地产成为经济支柱,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它们给星巴克优惠的免租条件,让星巴克迅速成为中国市场最强大的咖啡品牌。
直到2017年,瑞幸诞生。
和星巴克相比,瑞幸完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逻辑诞生的全新物种。
因为诞生在风投资本最狂热的年代,瑞幸可以拿着投资人的钱,不计成本的砸广告。从2018年开始,瑞幸和电梯广告龙头企业分众传媒合作,连续三年在电梯和影院播放广告。根据分众传媒的披露,到2020年一季度,瑞幸两年多就花掉了4.66亿元广告投放。这还不算广告创意制作费用,以及邀请汤唯、张震、刘昊然等明星的代言费用,短短几年里,瑞幸就砸出了不弱于星巴克的用户认知。
依托微信生态,瑞幸可以使用疯狂的补贴拉人头,早期瑞幸的补贴包括但不限于新用户首杯免费;邀请新用户就送咖啡;咖啡买二赠一,买五赠五;每单赠送随机折扣券。此外还有一些游戏化的裂变玩法。虽然和现在卷到九块九没法比,但在当年,十四五元一杯瑞幸,相比星巴克动辄30+的价格,依旧性价比拉满。
第三,就是配送。和现在大量采用到店自取不同,当时瑞幸的门店还没那么多。只不过外卖大战后,外卖配送网络已经非常成熟,瑞幸可以直接和美团合作,让骑手驻店进行配送,尽管也是烧钱,但也烧出了比星巴克更好的服务体验,快速烧出了渗透率。
可以说,瑞幸之所以能够超越星巴克,将对方打到如今要卖身,依托的完全是资本与发达的互联网基建。
而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过去那些抢滩登陆中国,凭借雄厚资本钞能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把本土企业压得抬不起头的跨国集团们肯定不会想到,20多年后,中国的品牌,手上有了投资机构塞的一沓厚厚的支票簿,有了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工具,有了成熟的供应链(还是外资帮忙建立起来的),可以反过来,以同样的方式,对外资品牌们展开降维打击。
只能说,商业世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于是我们看到,肯德基早早地将百胜中国独立出来,彻底本土化运营,麦当劳把经营权交给了中信集团,也在管理上实现了本土化。
于是我们看到了疯四文学,看到了麦门信徒。这背后,都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理解中国商业环境的本土团队。
只有理解了中国市场的卷,才能在市场里卷赢。
只有理解了互联网极致的效率,才能构建一个同样高效的管理体系。
只有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才能真正投其所好。
而真正能理解以上这些的,恐怕只有中国人自己了。
在我看来,如今星巴克、迪卡侬、哈根达斯业绩下滑,纷纷考虑卖身中资,将中国业务交给中国本土团队,对这些品牌本身反而是好事。
归根结底,从当年外资品牌抢滩登陆,到如今它们败退中国市场,原因都是一样的。
商业的本质就在那里,高效战胜低效,新技术战胜旧玩法,先进商业模式取代落后商业模式,这些规律从来都没有变过。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