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浪潮下,传统修理厂的生存危机
新能源汽车还没有终结燃油车时代,却已将传统修理厂逼至悬崖。国内新能源车市占率超三成,一线城市更破五成 —— 每两台新车里,就有一台绕开了传统保养。
燃油车换机油、修变速箱的生计,在电动车上近乎消失:电机可靠性是发动机的 10 倍,保养周期拉到 2 万公里,修理厂的核心收入被生生切断。
更致命的是技术代差与市场垄断的双重绞杀。电动车维修要靠电池数据和高压电路技术,老修理工的机械经验派不上用场,一套专业设备几十万,小作坊根本扛不住。
雪上加霜的是车企的质保绑定:“三电” 维修必须去 4S 店,否则质保作废,独立修理厂被彻底挡在门外。
国内修理厂的困境,藏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的一份判决里。2025 年 9 月,维修博主 “龙哥修特斯拉” 因涉小鹏汽车的内容,被判赔 10 万并道歉。
小鹏称其发布不实信息构成商业诋毁,但龙哥在视频里哽咽:修过的小鹏没几辆,收入不足千元,10 万对他是 “砸锅卖铁也凑不齐” 的天价。
此前他已被比亚迪索赔 500 万,加上另外两家车企的诉讼,累计索赔达 700 万,核心账号也遭封禁。
当独立修理厂被排除在官方体系外,有人想靠自媒体争话语权,却总撞上车企的 “舆论红线”。
业内人说得实在:车企攥着核心技术数据,修理厂没权威依据,打官司天然吃亏,生存空间越挤越窄。
比舆论打压更重的,是维修动作可能换来的刑期。2024 年底,上海嘉定法院判了起案子:干了十余年电路维修的大刘、小刘兄弟,因给新能源车电池 “解锁”,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获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和拘役六个月(缓刑六个月)。
事儿的起因很现实:某品牌电池撞后会自动 “上锁” 防起火,但官方解锁又贵又慢。车主想省成本、抢时间,找兄弟俩走 “捷径”。俩人用芯片读写器复制其他车辆电池序列号,破解锁定,靠 “快速低价” 赚了 5000 元,最终栽了。
法院说,他们的修改让车企和监管平台的数据失真,5000 元违法所得已够 “后果严重”。
但业内都清楚:要是车企肯给资质合格的第三方开放解锁权限和技术数据,这种 “以刑代罚” 的悲剧,本不该发生。
国内修理厂在夹缝里挣扎时,中国车企的售后垄断在海外栽了跟头。2025 年 9 月,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盯上比亚迪、极氪、小鹏等五家车企,指其涉嫌维修垄断,若坐实,每家最高罚 1000 万澳元(约 4700 万人民币)。
症结是这些车企违反《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不肯向独立修理厂开放诊断软件和技术参数。
国内消费者无不拍手称快,治厂商的傲慢,还得靠制度!希望中国也能建立类似机制!
类似的事早在美国上演过:特斯拉控配件、限维修,遭车主集体起诉。
欧盟在2010 年就靠 EU461/2010 条例把话挑明:车企必须向独立维修商开放技术信息,不然车型认证都给你撤了。一边是 “科技围墙”,一边是 “市场公平”,两种理念撞得明明白白。
车企说 “为了安全”,好像站得住脚:电池技术涉密,开放给非授权机构怕出事。但现实戳破了这套说辞。浙江有位零跑车主选第三方修电池,车企直接远程锁了车 ——4S 店报价 8 万,第三方只要 3 万,差价刺眼。
龙哥的遭遇、上海兄弟的刑期,把垄断的矛盾摆得更清:车企既用技术锁死独立维修,又靠法律堵上修理厂的嘴,搞出 “只许官方解释,不许民间质疑;只许高价维修,不许合规替代” 的闭环。
车主最惨:选不了便宜的第三方,连故障信息都摸不透,只能任 4S 店要价。要知道,新能源车 4S 店换电池,常要新车价的 40%,第三方一半成本就够。这套模式在国内靠监管缺位还能撑,到了海外成熟市场,立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