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曝出一场“魔幻”处罚——一家上市公司长达五年的财务造假案终于水落石出,结果处罚力度却轻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少看了一个零。
这家公司就是美晨科技。
根据证监会9月26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公司在2014年至2018年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4亿元。
五年时间,14亿金额,任谁看这都是性质相当恶劣的违法行为,证监会也在文件中明确认定其“情节较为严重”。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组织造假的郭柏峰,仅仅被处以30万元罚款,其他参与人员的罚款也仅在10万到25万之间徘徊。
十四亿对比三十万,这样的违法成本,已经不是“低廉”可以形容,简直可以说是“贱价”了。难怪有投资者调侃:这罚款比例,连假一赔十都算不上,怕是假一赔零点零零零二都不够。
不过,并非所有造假都是这样的剧本。
就在三个月前,另一家上市公司*ST广道也因财务造假被处罚,其造假时间跨度与美晨科技相似,造假金额也差不多是14亿,但处罚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ST广道的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金文明被罚款1500万元,并被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其他参与人员的罚款金额也在50万至500万之间。
同样是造假14亿,一个罚1500万,一个罚30万,这差距简直比A股的涨跌幅限制还要夸张。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真是证监会“厚此薄彼”?
真相其实藏在时间点里,背后原因让人无奈。
2020年3月1日,修订后的《证券法》正式生效,其中大幅提高了对财务造假的处罚标准。以这个日期为分水岭,之前的违法行为按老标准处罚,之后的则按新标准。
老《证券法》对财务造假的罚款上限只有60万元,而新法则将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000万元。美晨科技的造假行为发生在2014年至2018年,全部在2020年3月1日之前,因此只能按照老标准处罚。
60万的上限,罚30万已经算是“顶格处罚”了。
而*ST广道的造假行为持续到2023年,跨越了新法生效时间,自然适用更严厉的新标准。所以说,不是证监会执法不公,而是郭柏峰“撞上了大运”,恰好赶在了法律变更前的“窗口期”。
那么,郭柏峰为何要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呢?这还得从美晨科技的业务转型说起。
美晨科技原本主营汽车非轮胎橡胶配件,就是汽车上用的各种橡胶管、密封件和减震件等。凭借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公司2004年成立,2011年就成功登陆A股,发展速度可谓迅猛。
上市后,公司开始寻求多元化发展。2014年,美晨科技看上景观园林业务,斥资6亿元收购了郭柏峰的赛石集团。然而,这笔交易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小的“猫腻”。
实际上,赛石集团的主要园林资产是郭柏峰在2013年才从别人手中收购过来的,成本约7000万元。转手之间,他就以6亿元的价格卖给了美晨科技,一进一出净赚5亿多,堪称“神操作”。
高溢价收购必然伴随高业绩承诺。郭柏峰承诺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赛石集团将实现相当可观的利润。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目标实在定得太高,正常经营很难达到。
于是,财务造假成了郭柏峰的“不得已”的选择。根据证监会调查,2014年虚增利润2300万元,2015年虚增1.89亿元,2016年更是高达2.6亿元。特别是后两年,造假金额甚至超过了实际利润,可谓疯狂至极。
业绩承诺期过后,2017年和2018年的造假金额逐渐减少,到2019年完全停止。之后几年风平浪静,郭柏峰可能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2025年证监会现场检查,还是把这桩陈年旧案给翻了出来。五年造假十四亿的事实摆在面前,只是处罚力度却因法律条款的“保护”而大打折扣。
虽然法律层面的处罚已经“到顶”,但郭柏峰经济层面的债务却是逃不掉的。最起码,通过财务造假完成的业绩承诺所得,都必须“吐出来”。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2015年账面利润1.63亿元,但造假1.89亿元,实际利润是负2600万元。而承诺利润目标是1.15亿元,因此郭柏峰需要补偿1.41亿元。
2016年账面利润3.28亿元,造假2.6亿元,实际利润为6800万元,承诺目标1.45亿元,需要补偿7700万元。
仅这两年,郭柏峰就需要向美晨科技支付约2.18亿元的补偿款。这笔钱他是赖不掉的。
当然,即使补偿2.18亿元,郭柏峰仍然是赚得盆满钵满。6亿元出售公司,个人获得4亿多,扣除补偿款后还是大赚特赚。
至于因造假受损的股民索赔,那已经是美晨科技需要面对的问题了。郭柏峰早已与美晨科技脱钩,他卖给上市公司的园林资产也早已被剥离出去。换句话说,他成功实现了“金蝉脱壳”。
电影《无间道2》里有句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但现实中,并非所有“出来混”的人都会“还”。郭柏峰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有时候,时机选对了,真的可以“混”而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