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友互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社海口9月29日电 题: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中外互融——探访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青春课堂
新华社记者高亢、刘邓、赵鑫虎
清晨6点半,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运动场上,肤色各异的学生并肩晨跑;7点,园区图书馆的灯率先亮起;8点,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人动作捕捉”课、中央民族大学的“新兴舞蹈”等课程开讲,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只需进教室扫码,即可选择共享课程,学分就能互认。
“这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校墙。”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邹文涛告诉记者,园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模式,图书馆、体育场、实验室等公共资源对所有入驻高校师生开放,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打通物理空间是第一步。”邹文涛认为,更重要的是“制度破壁”——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在这里统称“五互一共”,让26所中外高校学生在园区内共同成长。
这是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无人机照片,2023年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记者在园区图书馆看到,学生找到所需图书后,扫脸即可完成借书。图书馆馆长王小会指着外文书架介绍:“开馆仅一年,我们的外文藏书量已是海南高校中最多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
在图书馆外的共享教学楼里,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学生郭展希正准备去听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的数字媒体课程。
“北邮的工科基础加中传的艺术视角,让我的专业学习更立体、更丰满。”郭展希说,园区还为学生提供5个免费创新创业空间,她的团队正在设计文创产品。这种共享课程、跨校资源整合的学习机会,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中外合作办学是这里的“重头戏”。
“今年中英双方派出50余名任课教师,自贸港的政策便利让国际师资引进更高效。”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副院长康晓介绍,学院由两所高校合办,学生实现“学籍双注册”,毕业时能拿到北邮毕业证、学位证和与英方本校完全一致的学位证。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是园区首批入驻高校之一,院长刘光辉告诉记者,学院不仅开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王牌专业,还引入外方常驻管理团队,“外方最看重这里的国际化氛围,从双语标识到生活配套,都在为中外师生打造适配环境。”
国际化不仅体现在这里的办学模式上,更融入学生的日常点滴。
“我想毕业后回国当翻译,促进哈中交流。”在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学习英汉翻译专业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美欣,每天课后都会去图书馆学习,“在这里,各校学生之间沟通很顺畅,意大利室友和越南同学常和我互相交流学习”。
“我们80%的课程用英文,以后申请国外研究生会更有优势,而且这里的跨校师资让课程质量更有保障。”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王文昊对未来充满信心。
科创实践是试验区对接自贸港需求的重要抓手。在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的多模态AI创作中心,2022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马铂洋正穿着动作捕捉服调试设备。
“这里的动捕系统、数字人实验室很先进,我们能把智能科学与电竞、传媒等领域结合。”同专业学生傅鹏伟告诉记者,他正在参与“智理慧身”研发项目——运用数字人和大语言模型打造健康虚拟助理,已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
“这种交叉学科实践非常有意义,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还能拓展思维能力。”傅鹏伟说。
9月25日,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的外籍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技术与作曲课。新华社记者 郑悦 摄
教育部与海南省共建的这一“试验田”,变得越发“郁郁葱葱”——2022年开园以来,园区已完成1万人办学所需基础建设,签约引进国内外高校26所,获批1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今秋新学期,园区共享课程突破200门。根据规划,到2030年园区将汇聚约40所中外高校,办学规模达3万人。
“试验区未来将进一步引进世界前50的顶尖高校,扩大硕士、博士培养规模,推动国际合作科研。”邹文涛表示,今后园区将推动教育、科技、产业形成联动,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从跨校选课的教室到协同创新的实验室,从各国学生们的互助到国际师资的汇聚,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大步向前,为中国教育创新探索着更开放、更包容、更灵活的新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