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被评分与算法绑架的世界里,唯一值得百分之百相信的,只有自己的舌头。
这两天高德扫街榜发布了一个2025国庆指南,全国TOP100餐厅。
大家看看有哪些自己城市的餐厅上榜,可以评论说下感受。
老实说这个榜单里的餐厅我吃过不少,所以我看到这个榜单的时候,意识到高德扫街榜的想法,或许和现实还有那么点出入。
这期我就聊一聊高德扫街榜。
01
这张榜单最下面,写了一行小字:「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差不多就是高德扫街榜的核心逻辑。
在餐饮点评这个赛道,所有人都知道问题在哪,就是刷分、控评、水军、差评师这些情况太多。
用户觉得榜单都是广告,商家觉得不花钱就没活路,平台的评分自然就没有公信力。这几年大众点评4.5分以上不敢信,3.5分以下不敢吃,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阿里和美团在外卖领域杀得正酣,高德奇袭大众点评,就是看中了这个弱点,拿「真实」做了文章。
那怎么保证自己榜单的真实性呢?
高德的逻辑非常简单粗暴:嘴会骗人,但脚不会。
你们那些点评都是主观的,可以刷,可以编。
但我不同,我只看客观的,看导航数据。用户愿意开车几十公里去找的餐厅,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来,才是真的好餐厅。
所以「高德扫街榜」,是基于海量的导航数据,搞出的一套评价体系。
当然,具体的算法肯定更复杂,会考虑各种因素。但导航数据无疑是这个评价体系里权重非常大的一个因子,也是高德积累了多年最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逻辑,高德扫街榜还分了好几个榜单,比如「多次前往」,主要侧重的是回头客,复购率高的店,自然就是好店。
还有「轮胎磨损榜」,主要聚焦在用户专门为了某家店驱车前往。
为了倡导真实性,高德一直强调他们用数据、AI说话,并且永不商业化,尽量把主观因素——类似服务员拜托你给个好评啦,给个好评送杯饮料啦这些排除在外,而引入人的行为这个客观因素。
这个方法其实在数据科学里也不少见,毕竟人会骗人,但人下意识,或者私下的行为往往才会暴露真实的秉性。
打个比方,大家看我文章,觉得馆长可真是个正直的人。
但要是万一看了我的搜索历史,可能就要一边洗眼睛一边点取关了。
现代人,碰什么都不能碰搜索历史和跟朋友的聊天记录。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很多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可信,大家要是感兴趣,有机会我再做一期专门聊聊这个。
02
总之,高德扫街榜是刀刀都砍在了大众点评的动脉上,效果也很不错,据说上线第一天,用户就干到了4000万。
并且这个逻辑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如果看高德扫街榜的这份榜单,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各地上榜的餐厅,第一,很多都缺乏本地特色,比如北京排名第一的是胡大,吃小龙虾的,杭州是碳烤肉,上海是兰州牛肉面。
第二是这些餐厅大部分都是当地的网红餐厅,排队都非常厉害。
我甚至觉得这些餐厅都不需要再用一份榜单介绍了,平时都要排队,国庆可能更排不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关键就在于,「客观」这把武器确实很锋利,可是导航这个数据,并不是就毫无偏见,甚至算法会有自己的偏见。
第一个问题是,本地人有多少会导航去附近的餐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时候会用导航去一家餐厅,最大可能就是第一次去,根本不知道这家店怎么走的时候。
相反如果觉得好吃,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去,就不会用导航了。
也就是说,导航这个行为,是在认可餐厅这件事之前发生的。
那些在本地开了多年的老店,本地人常去的店,可能很少用导航。
而真正为「用脚投票」贡献数据的,更多是游客,是出差党,是刚搬来这个城市、两眼一抹黑的新人。
这可能就导致本地人的高频光顾因为没有「导航」这个动作,变成了无效的投票。而外地游客的一次性打卡,却因为使用了导航,被算法放大了。
所以导航这个数据,更像是筛选出「热门」餐厅,但「热」,并不一定等同于「好」。
第二个问题,是流量的马太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说白了就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在推荐系统里,这个循环是这样运作的:
一家店,可能因为位置好或者运气好,获得了最初的一波热度。
算法捕捉到这个信号,把它推上榜单。
上了榜单,曝光量暴增,吸引了更多的人导航过去。
更多的人导航过去,数据就更好看,于是算法就把它推到更高的位置。
周而复始,雪球越滚越大。
算法在这里,不是一个「发现者」,而是一个「放大器」。它把微小的优势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
这两点或许就能解释,这份榜单为什么缺乏本地特色,又为什么很网红。
第三个问题呢,就是算法是不是能完全规避人为操作。
实际上是不一定的。
任何餐饮点评网站刚建立的时候,也认为人们会忠实和客观记录自己的用餐体验,给餐厅打分。
当餐厅摸清楚了这套游戏规则,引诱客户给自己好评的手段就自然出现了。
算法也是一样,商家们一旦熟悉了这套新的规则,找到了算法的偏好,一定也会针对性投其所好。
这个场景其实跟短视频很像。
短视频把内容的推送交给算法,算法则来源于用户的行为。
但你能说短视频的内容比过去人进行选择的内容要更优质吗?
职业的创作者,是不是同样在摸清算法规律后,会更着重在开头切入、标题、跳出率这些数据上?
显然,算法筛选的未必就是好,它最大的特点,其实是高效。
03
当然,并不是说高德扫街榜没用。
之所以出现高德扫街榜,说到底,还是大众点评这些老的点评类网站的评分体系,越来越不被认可了。
至少高德扫街榜的出现,给消费者多了一个选择。
只要它在那里,其他点评网站想要活下去,也得想办法挽救一下自己的真实性。
而且如果你是一个游客,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想快速找到一个不难吃、人气高、交通方便的餐厅,那么扫街榜还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工具。
它帮你排除了风险,提供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的选择。
说到底,算法只是工具,无论它是以顾客的主观评价为主,还是导航的客观数据为主,它总是有失真的时候。
不可能存在一个人人满意的,真实的榜单,即使是你朋友带你去一家打包票好吃的餐厅,也不一定符合你的口味。
所以,朋友们,别把我们的大脑外包给任何一个APP。
榜单可以参考,数据可以分析,但最终的决策,还是要靠自己的判断和体验。
毕竟,在这个被评分与算法绑架的世界里,唯一值得百分之百相信的,只有自己的舌头。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